心病科专家付达:科学运动--心血管病患者康复的良医良药

发布时间:2024-12-27 09:57:38 本文来源:石家庄市中医院

付达

光华院区心病科、心脏康复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膏方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研究分会委员,河北省心脏康复中心联盟委员。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疾病,对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搭桥术后等慢性心血管疾病的康复治疗有深入研究。

微信图片_20241227095756.png

心血管疾病是多发病、常见病,我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 3.30 亿,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心血管疾病多为慢性疾病,除了疾病发作期的紧急救治,疾病稳定期的康复治疗同样重要。心脏康复是通过多种干预措施使心脏病患者机体功能改善,体力与精神优化,社会参与程度提高,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再次发生。通俗一点讲就是让患者保持相对良好的身体状态,有较高的生活质量,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进展,预防猝死等高危情况出现。心脏康复包含五大处方: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及戒烟处方。

运动对健康有重大意义:运动不同于一般的体力活动,运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可重复的锻炼行为,运动处方是心脏康复的核心,应像医生开具的药物处方一样严谨、清晰,内容包括运动的方式、强度、频次、持续时间等方面,以下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运动方式的选择:运动方式包括有氧运动、阻抗运动柔韧性、平衡性训练等几方面。科学研究证实有氧运动可有效提升机体心肺等核心脏器功能,延长人体寿命,是运动处方的基础。阻抗运动,柔韧性、平衡性训练可作为有氧运动的补充。常见的有氧运动包括:行走、慢跑、游泳、踏车等。阻抗运动是肌肉在克服外来阻力时进行的主动运动,包括引体向上、俯卧撑、杠铃弯举、弹力带操等,阻抗运动可以增加骨骼肌的力量,也有辅助降低血糖、血压等益处,但阻抗运动会在短时间内增加心血管负荷,心脏病患者必须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选择以保证安全,我们曾遇到高血压患者选择哑铃训练引发脑出血、心肌梗死患者坚持作俯卧撑出现心脏室壁瘤等例子。柔韧性、平衡性训练是有氧运动的有益补充,平衡性训练可以预防老年人跌倒等意外事件发生,柔韧性训练能扩大关节、韧带的活动范围,有效减少运动和日常活动中受伤的风险,并可以缓解慢性疾病引发的疼痛。瑜伽是柔韧性训练的代表,平衡性训练有单足站立训练、移动训练以及利用平衡板等多种方式。

运动强度的制定:运动强度是保证运动安全有效的准绳,强度过大会显著增加运动风险,而强度不足会使运动受益降低。运动强度应在评估患者的运动能力、心肺功能、基础疾病等情况后制定。基本身体素质较好、有运动习惯的人群可采用较为简单的评估方法,老年人、心脏病患者则需要专业的评估。前者可采用目标心率法、主观疲劳程度评定等,比如利用 Borg 疲劳程度量表中“有点用力”而非“吃力”的主观感觉程度来判定运动强度已经达标,此类判定方法客观性、精确性差。对于后一类人群则需要有心脏康复医生进行评估,借助心肺运动功能测定、6 分钟步行试验等手段了解患者的心肺功能、运动无氧阈值而确定运动强度。在合理强度水平进行运动既可规避心血管风险,又可以达到锻炼身体、治疗疾病的效果。

运动处方的调整:科学运动会逐步提升心血管患者的机体功能,故需要对运动者进行周期性评估,了解运动对机体的影响,比如血压、血糖等是否改善,心肌缺血发作是减少抑或增多等等,及时调整处方内容,使个体真正从运动中获益。处方的调整一般坚持先增加运动频次,再增加单次运动时间,最后增加运动强度的原则,循序渐进。

传统功法的优势:八段锦、五禽戏等是中医传统功法,其运动内容涵盖了有氧及平衡、柔韧性训练,可以强身健体、静心养神,目前有诸多研究表明坚持传统功法可有效改善心脏病患者的心肺功能、控制疾病进展并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传统功法老少皆宜,不受场地、器械局限,简单易学,节省时间,且作用显著,是心脏康复指南的推荐运动项目。

美国心脏病学会曾提出:“运动应当被视为一种预防性的医疗手段,如同每天需要服用的药物一般”。急性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技术日新月异,与以往相比更多的患者在疾病发作期接受手术治疗而存活,但后期康复治疗缺失会导致病情复发,使疾病缺乏阶段性、系统化管理,最终影响病患生活质量及寿命。运动治疗有医疗成本低、风险低,病患接受率高、收益高等特点,非常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