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很多人会感觉浑身无力,脸上爱长痘痘,还会拉肚子……如果你有这些症状的话,说明身体已经被寒气入侵,或者是你本身就属于寒湿体质,症状加重了。
人体可以自身产生湿气
湿是中医六邪之一,也称为湿邪,包括外湿和内湿,也就是说除了因环境潮湿而侵入人体形成湿邪以外,还可以自身产生湿气,这也是为什么北方气候干燥,但祛湿仍被大家如此关注的原因。外湿多与所处环境有关,内湿多为饮食损伤或脾胃功能差,不能运化水湿所致。湿是阴邪,常吃寒凉生冷、油大的食物以及饮酒,容易损伤脾胃功能,脾胃是人体除湿的关键,就好比抽水泵,能去除身体多余的水湿,脾胃功能损伤后水湿会在体内聚集,同时湿是阴邪,容易损伤阳气,湿多了伤及脾阳,脾运转水湿的功能就会更差,就像烧开水燃气不足,水一直烧不开,也就蒸发不了。
痰湿型体质是由于湿气在体内堆积,阻碍脾胃的代谢,导致水液运转不利而生痰,一般表现有嗜睡、肢体困重、少动、肥胖、腹部赘肉多、口中黏腻、头重如裹头巾、头昏蒙不清亮等。
寒湿型体质常见于女性,因为女性先天阴气偏盛,阳气不足,气血运行不流畅,无法排出体内的废水,形成湿气,一般表现为手脚冰凉、怕冷、容易乏力、食欲差、痰多、肥胖、容易浮肿、大便黏、女性白带多且清稀等。
湿热型体质与饮食、作息有很大关系,多见于经常吃一些辛辣刺激性食物、大量饮酒、长期暴饮暴食或作息不规律、昼夜颠倒,损伤脾胃功能,水湿排不出去,聚久后化热,形成湿热。一般表现为容易长痘、口渴、皮肤油、头发油、口气重、脾气急易生气、容易上火、怕热、便秘或大便黏、女性白带多且颜色黄等。
祛湿要先区分自己属于哪种湿
祛湿要先仔细区分自己属于哪种湿,清湿热还是祛寒湿,一定要科学祛湿。患者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是湿邪在肺部,容易生痰,出现咳嗽、痰多、气喘、胸闷。湿邪在肝胆,容易化热,出现口苦、黄疸、胁肋部疼痛、消化不良、恶心、外阴潮湿;湿邪在肾,易出现腰痛、下肢沉重、水肿。湿邪侵犯关节,出现关节红肿疼痛、活动不利,甚至关节变形。湿邪困阻头面部,会出现头发油、面部油多、长痘、脱发等。
寒湿体质宜温阳散寒、健脾化湿。平素饮食规律,清淡饮食,防寒保暖,多晒太阳,多运动,如跑步、打羽毛球等,可用艾叶、干姜、花椒等温经散寒中药泡脚,可以用陈皮、白术、茯苓、生姜、红枣等代茶饮。同时要注意:少吃肥腻甜腻食物,如油炸食品、烧烤、奶油蛋糕;不吃生冷寒凉食物,如冷饮、冰糕、海鲜、西瓜等;吹冷空调、冷水澡,受寒受凉;生活在潮湿阴冷环境,如洗头发不及时吹干,洗发后不避风寒;思虑重,心情抑郁等。
湿热体质宜清热燥湿、健脾化湿,平素饮食清淡,作息规律,多户外运动,可以用荷叶、绞股蓝、桑叶、绵萆薢、赤小豆、薏米等中药代茶饮。同时要注意: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烟酒;不吃肥腻甜食,如肥肉、奶油蛋糕、油炸食品;贪凉饮冷,阻碍阳热之气散发;长期待在潮湿阴冷环境;作息不规律,暴饮暴食,压力大,思虑过重。
如何加强自身排湿的能力呢?
“其实不论内湿还是外湿,都是超过了自身运化湿气的能力所造成的。”谢秋芳解释,假如将人体比作河流,脾胃就是水泵,如果水泵能高速运转,河水流动,就不容易形成淤泥,因此祛湿的关键是健脾胃,保证水道畅通。同时脾胃虚弱运化转枢无力,水谷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就会化为膏脂和水湿,留滞体内而致肥胖。所以湿气重的人也容易出现肥胖,这也进一步说明健脾胃的重要性。
首先,日常要注意调整作息及饮食,避免熬夜,适量运动,尤其是户外活动,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负能量堆积,保证身体机能正常运转。
其次,中医学里脾胃在人体居于中焦,也就是腹部肚脐以上剑突以下的部位,而十二经络里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走形于腹部,因此,腹部的穴位在健脾胃上有独特作用,尤其任脉上的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又称健脾和胃“三剑客”,尤其是中脘为胃经募穴,还可以选用胃经的丰隆、足三里以及脾经的阴陵泉、三阴交等穴,通过特色推拿手法或拔罐、刮痧刺激相应经络穴位可以健脾胃化湿邪,从而可以避免膏脂和水湿留滞体内。对于寒湿型的还可以借助灸火的温热作用,配合穴位作用以温阳化湿。
再次,药食同源,平时饮食上也可以多吃点具有健脾胃祛湿的食物,比如小米、山药、莲子、薏米、赤小豆、芡实、冬瓜、白扁豆、陈皮、玉米、绿豆,日常保健,功效倍增。
最后,石家庄市中医院内分泌科专家提醒您:祛湿切忌盲目跟从,欲速则不达,湿邪黏滞,容易缠绵难去,所以祛湿贵在在医生指导下科学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