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业教授论脾胃生理病理特点

发布时间:2018-04-20 14:44:32 本文来源:石家庄市中医院

脾为太阴湿土,属阴,病理情况下多阴证、虚寒证为主;胃为阳明燥土,属阳,病则阳证、实热证居多。脾与胃有不同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脾胃病先别阴阳,就是脾胃分治。


脾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负责饮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输。其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脾阳的温煦和脾气的升清作用,脾阳充盛则脾气健运,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健全,饮食物才能化生为气、血、津液,为机体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所以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畏寒肢冷等症属于脾气(阳)虚弱,脾失健运的脾病。


治疗用温运脾阳的方药,比如:四君子汤、理中汤等。脾又主运化水湿,在脾阳作用下,能使体内各组织既得到水液的充分濡润,又不致使水湿过多而潴留,如果脾阳不振,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还会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湿邪内蕴则采用健脾化湿的方药,如:香砂六君子汤、厚朴温中汤等。


痰饮为患药用苓桂术甘汤,实脾饮等。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亏虚,症见头晕眼花,气短乏力、面色不华、唇、舌、爪甲色淡等症,药用归脾汤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脾行健运,则气旺固摄,血液也不会逸出脉外而发生出血现象。反之,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化源不足,则气血虚亏,统摄无权,血离脉道,从而导致出血。


所以说脾不但主生血,还能统血,统摄、控制血液的运行,使之在经脉中流动而不溢出脉外,而脾统血的作用也是通过气(阳)摄血作用来实现的。《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说:“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因脾失健运,阳气虚衰,不能统摄血液,血不归经而导致出血者称为脾不统血。脾不统血也用归脾汤加减。脾主升清,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以营养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各个组织器官。


并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脾虚则清气不升,表现为神疲乏力、头目眩晕、气短胸闷、泄泻清谷、畏寒肢冷等症状。甚至还可出现脾气下陷(又称中气下陷),久泄脱肛甚或内脏下垂等,治疗用补中益气汤等。


总之,脾不运化、水湿痰饮、气血亏虚、脾不统血、清气不升等,这些证候皆归属为虚寒证,为脾病、属阴。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机宜通降下行,以下行为顺。在病理情况下,纳呆脘闷,嗳腐吞酸是胃失受纳,治以消食导滞,用保和丸加减;恶心呕吐是胃的和降功能失调,胃气上逆,治疗以旋覆代赭汤加减。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胃中津液充足,方能消化水谷,维持其通降下行之性,故其病易形成胃阴受伤之燥热证候,表现为胃阴虚有热的证候,症见:口干,饥不欲食,胃脘烧灼不适,大便干结,治以沙参麦冬汤等。


而且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气郁滞往往化热,形成湿热、积热、郁热等证,这与脾病形成比较鲜明的对照。


脾与胃,脏腑相连,荣辱与共,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者一纳一运,相互配合、密切合作,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胃的受纳腐熟是脾土运化的基础,脾的运化又是胃土受纳的条件,二者互相影响。所以常常健脾药与和胃药同时使用。香砂六君子汤加鸡内金、焦三仙、枳术汤中枳实与白术配伍。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也是互相依存,相互影响。胃的浊气不降,脾就不能很好的升清,表现为脘腹痞满、头晕目眩等,治疗则以半夏白术天麻汤。脾气虚,清气不升,出现头晕目眩、气短乏力,在补气升清的同时,要注意和胃降浊,用黄芪、党参、白术、升麻、柴胡升清气的同时加枳实降胃气。这是常用的升陷汤的组成,其中还常用当归、柏子仁等,目的是使补气药有所依附,不至于升发太过。


所以,脾胃有病又是常常互相影响,脾病及胃,胃病及脾,虚实夹杂、本虚标实,寒热错杂、阴阳互呈是脾胃病最为常见的证候,所以常常不是纯补或者纯泻的方子。斟酌其寒与热的多寡、虚与实的偏重,合理组方,才能取得好的疗效,这需要临床慢慢体会。


临床也有脾胃比较难辨的情况,比如脾气不升的腹泻和胃肠积滞的大便不调有时不易辨别,前者为虚证,后者为实证,脾虚泄泻比较好掌握,实证的泄泻需要认真辨识。掌握其辨证要点,就是虽泄泻但不通畅,甚至是假性腹泻,直肠刺激征,一天数次甚至十数次,但体力不受影响,治疗用枳实导滞丸加减。


还有一种情况:刚吃完饭,还没有过多长时间,比如说两小时之内,就又有饥饿感,很想吃东西,有的进食后确实暂时舒服些,但须臾就感觉胃脘更加不适,这种情况看似脾虚、属虚证,虚则进食自救。实际是胃不受纳,是实证(要排除一些西医疾病)。治疗以保和丸消食导滞为主,少加健脾。


这种情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鉴别:

1. 有饮食失宜的过程;

2.虽觉乏力,头目昏沉,但饭量不减,或者说餐后反觉加重;

3.餐后不过半小时就又有饥饿感;

4.上腹部拒按;

5.舌苔:舌质坚敛苍老,舌苔厚腻;

6.脉象:有滑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