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察色”,不单指观察对象的颜色,而是除了形态之外的所有信息,比如我们常用的词语:“察言观色”、“行色匆匆”“神色”等成语,都不是单指颜色。我们学过扁鹊察齐桓公的故事,张仲景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这里的色绝不仅指简单的“五色:青黄赤白黑”,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他包括了“望诊”的所有内容。即神、色、形、态、舌象、络脉、皮肤、五官九窍等情况,以及排泄物、分泌物、分泌物的形、色、质量等病症信息。脾胃病临床比较重要的是望神、面色、舌像、排泄物、分泌物等。
1.望神
望神就是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即观察人的精神状态和机能状态。神是生命活动的总称,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的神,乃指人的精神活动。望神包括这两方面的内容。不管广义的神还是侠义的神都和脾胃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虽然神是五脏功能活动外在表现,和五脏都有关系,但是神的机能活动是以气血元精为物质基础的,而脾胃是后天之本、元气之根,所以,神的外在表现,是脾胃功能状态的反映。望神可以了解胃气的盛衰,从而判断病情轻重与预后。更重要的是决定治疗方法方药。
如果患者表现为神志清爽,语言清晰,面色荣润含蓄,目光明亮,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是脾胃功能正常、气血充沛,精足神旺,饮食睡眠皆正常的表现。如果在病中,则虽病而“胃气”未伤,元气未损,病情轻的表现,预后良好。
如果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健忘昏沉,声低懒言,气短语怯,面色晦暗不泽,表情淡漠,目光呆滞,困倦乏力,动作迟缓不灵,反应迟钝,是胃气衰败,是气血不足,精亏神衰的表现。预后不好,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反映到脾胃方面肯定是食少纳呆,多属心脾两亏。
因为神色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通过望神可以判断病情。而且很多突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往往事先有神色变化的预兆,据此及时提醒患者注意休息,及时治疗,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
2.望色
望色包括颜色与光泽。颜色就是色调,光泽则是明润度。五色主病比较容易掌握,重要的是光泽。脉要精微篇说:“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之象见矣,其寿不久也。”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脏之色都需要脾胃气血的濡润,所谓“五色精微之象见”就是缺乏脾胃气血阴精的濡润、五脏之色外露。
所以在望五色时,除了注意其所主病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脾胃的状况,也就是说时时刻刻兼顾脾胃,这也是所有历代中医大家所遵循的规律。比如《伤寒论》就非常重视脾胃,时时刻刻顾护脾胃。太阳病麻黄汤有甘草护脾胃,就是发汗最重的大青龙汤证,在发汗的同时也没忘记用甘草、大枣、生姜和营卫而顾护脾胃,所以在望五色的变化时要注意脾胃情况。
比如“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惊风证、肝病。为肝木之色,而肝病易及脾,木克土,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在立法用药时要注意实脾。
黄色为脾胃本色,主湿证、虚证。黄色是脾虚湿蕴表现。因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脾虚失运,水谷精微不得化生气血,致使肌肤失于充养,则见黄色。如面色淡黄憔悴称为萎黄,多属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于面部所致;面色发黄而且虚浮,称为黄胖,多属脾虚失运,湿邪内停所致;黄而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为湿热熏蒸所致;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为寒湿郁阻所致。
赤色主热证。气血得热则行,热盛而血脉充盈,血色上荣,故面色赤红。热证有虚实之别。实热证,满面通红,常常是胃热上蒸的表现;虚热证,仅两颧嫩红。若在病情危重之时,面红如妆者,多为戴阳证,是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上越所致。
白色主虚寒证,血虚证。白色为气血虚弱不能荣养机体的表现。阳气不足,气血运行无力,或耗气失血,致使气血不充,血脉空虚,均可呈现白色。如面色晃白而虚浮,多为阳气不足;面色淡白而消瘦,多属营血亏损;面色苍白,多属阳气虚脱,或失血过多。这些病证多与脾虚或者脾气虚脾不统血有关。
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寒证、痛证及瘀血证。黑为阴寒水盛之色。由于肾阳虚衰,水饮不化,气化不行,阴寒内盛,血失温养,经脉拘急,气血不畅,放面色黛黑。面黑而焦干,多为肾精久耗,虚火灼阴,目眶周围色黑,多见于肾虚水泛的水饮证;面色青黑,且剧痛者,多为寒凝瘀阻。这是一般规律,有时热郁于内,阳气不能外达,面色反而表现为阴寒之色。
虽然为肾水之色,在治疗时,往往同时采用“崇土制水”治则,加以调理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