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淑霄在中医妇科临床中的学术见解

发布时间:2016-06-13 16:45:21 本文来源:石家庄市中医院

一、我在中医妇科临床中传统的学术见解

临床50余年,始终遵循中医理论体系及辨证论治的原则,在妇科病的治疗中尤重脾肾。


(一)肾

肾为先天之本,天癸之源,冲任之根。肾气盛,天癸始能泌至,注入冲任,促进冲任二脉通盛,月经方能来潮。《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说:“任脉冲脉皆奇脉,肾气全盛,冲任流通,经血渐盈,应时而下。”《医学正传·妇人科》说:“月事全借肾水施化。”《傅青主女科》也说:“经水出诸肾。”肾藏精,精化血,精血同源,均为月经的物质基础,肾气足,精血盛,血海能按时满盈,月事以时下,因此肾是产生月经的根本。肾气虚不能产生月经,故见闭经、月经稀发;肾阴虚,生内热,则见五心烦热、汗出、失眠心烦等症;热伏冲任,迫血妄行,可见月经过多、月经先期、崩漏、经间出血、经行吐衄等;肾阳虚,不能温煦冲任,可致虚寒性痛经及月经后期;阳虚不能固摄,又可致崩漏,治当补肾。《医贯》云:“调经以养水为主。”张景岳提出:“养肾以安血室。”


肾为生命之源,元气之根,主生殖。《内经》云:“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素问》说:“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故能有子。”《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生之本也。”《傅青主女科》说:“夫妇人受妊,本于肾气旺也。”《医学衷中参西录》云:“男女生育皆赖肾气作强……肾旺自能荫胎也。”肾藏精,精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肾气盛,生殖之精成熟,男女之精相合,孕育开始,胎儿在胞中,赖于肾阳的温煦,靠肾精的滋养,方能正常发育,至期而产。肾气虚则男女不孕,胎动不安、胎漏下血、胎萎不长、胎停育、胎死腹中等。治应补肾,在补肾阴的基础上,佐以补肾阳之品。《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略》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医贯砭·阴阳论》说:“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故肾阴肾阳同补。


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肾气盛则骨健壮。肾藏精,精生髓,如《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脑为髓之海。《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头者精明之府。”李时珍说:“脑为元神之府。”补肾则补髓,补髓即补脑,肾强则髓满,脑力充足,精神健旺,智慧技巧发达。《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所以不孕症及先兆流产患者,经补肾治疗后,所生的孩子均健康聪明。1984年我曾让经我治疗后生的30多名孩子到石家庄和平医院检查智商,平均高于同龄1岁以上。


(二)脾

脾胃相表里,脾居中央属土,为万物之母,是气血化生之源,灌溉四旁,营养周身百骸,为后天之本。胃主纳,为水谷之海,系多气多血之腑。月经与脾胃息息相关。冲脉隶属阳明,《内经》云:“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景岳全书》曰:“月经之本所重在冲脉,所重在胃气。”又曰:“冲脉之血又总由阳明水谷所化,而阳明胃气又为冲脉之本也。”女子以血为本,血是月经与乳汁的物质基础,正如《女科经纶》说:“妇人经水与乳汁俱由脾胃所生。”脾胃健则气血足,血海能按时满盈,月经如期来潮。脾胃虚,气血不足,上不能化生乳汁,故乳汁稀少;下则血海亏虚,见月经量少、月经后期、闭经。《兰室秘藏》说:“妇人脾胃久虚……血海枯竭,病名血枯经绝。”


脾主中气,能统血。《金匮要略注》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难经·四十二难》说:“脾裹血,温五脏。”裹血即统血之意。脾虚统摄无权,可见月经先期、月经量多、经间出血、崩漏、产后恶露不尽、乳汁自溢等。脾虚中气下陷,则见子宫脱垂、脱肛、阴吹等。脾气虚,不能系胎,血虚不能养胎,故胎易堕。《女科经纶》引赵养葵曰:“胎茎之系于脾,犹钟之系于梁也。若栋柱不固,栋梁必挠。”《本草求真》说:“胎气系于脾,脾虚则蒂无所附,故易落。”故常见胎动不安、胎漏下血、胎萎不长、堕胎小产等。


冲脉隶属阳明,脾胃虚弱,升降失常,冲气上逆犯胃,胃失和降,而致恶阻。《景岳全书》曰:“忽受胎妊则冲任上壅,气不下行,故呕逆。”叶天士说:“冲脉上冲犯胃为呕。”《女科要旨》说:“妊娠脾胃虚弱,夹气而痰涎内滞,致病恶阻。”《胎产心法》说:“如中宫气健,胃中宿无痰饮,清浊自能升降,不令秽气上壅,自无恶阻等证。”

脾主运化,能运化水湿,脾虚运化水湿功能失常,可见经期泄泻、带下、经期肿胀、妊娠水肿、羊水过多等。《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妊娠水肿又称子肿、妊娠肿胀、子水不利、胎水不利等。《胎产心法》曰:“所谓子肿者,妊娠面目虚浮,多因脾胃气虚或久泻所致。”脾虚气弱,运化失职,水湿下注而生带下。《傅青主女科》说:“带下俱是湿证。”《血证论》云:“盖带脉下系胞宫……属脾经,脾经土气冲和,则带脉宁洁,而胞中之水清和。……若脾土失其冲和,不能制水,带脉受伤,注于胞中,因发带证。”《医学心悟》说:“带下之证……不外脾虚有湿。”《女科经纶》引缪仲淳说:“白带多是脾虚……脾伤则湿土之气下陷,是脾精不守,不能输为荣血而下白滑之物矣。”总之带下系脾虚,运化失常,不能将营养物质化赤为血,反生水湿。湿邪下注,损伤任带,任脉失约,带脉失固以致带下。


脾与肾: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二者在生理上相互资助,相互促进。脾阳有肾阳温煦,脾能健运,水谷精微得以化生;而肾中精气,又需脾之水谷精微的充养,肾气方盛,故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在病理上,二者常互为因果,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则脾虚;脾阳虚久,又可损及肾阳,形成脾肾阳虚,可见脾肾关系非常密切。临床常见脾肾同病,如妇科的不孕症、胎动不安、胎漏下血、堕胎小产、胎萎不长等。治当脾肾同治,以先天滋后天,以后天养先天,精盛血足,冲任通盛,月事以时下,胎孕正常,乳汁充盈,母子健康。脾肾虚,又可引起诸多疾病,故临床多以脾肾论治,以脾肾并重。

关于以传统学术见解为指导所治医案,见于本书下篇。


二、在中医妇科临床中对中西医合参的一些探索

20世纪50年代提出中西医结合口号,乍看颇有道理,因不论中医还是西医,其共同宗旨都是为了人民健康事业,其服务对象都是人,所以理应结合。但受西方科学为唯一科学思想的影响,中西医结合70年来,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导致中医学术的异化、中医学术的淡化,因而很多学者深刻指出,中西医分属两种不同的科学体系,在理论体系上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是无法融合的,因而把中西医结合的提法改成了中西医并重。


以西医理论来研究、改造中医是错误的,但认为中西医理论体系绝对不能交融的提法也未必正确。中西医之间的关系,是东西方文化大背景下,两个学科之间的相互碰撞、渗透、交融的过程,其答案不是简单的是与否,而是一个复杂的探索过程。


我不是科学工作者,仅是一名普通中医妇科医生,但通过临床实践,深刻感受到一个现代的中医,必须勇于与时俱进,必须努力学习掌握西医的妇科知识,这对认识疾病、判断疗效、掌握疾病的发展趋势都非常有价值,是不可或缺的。


在对疾病的治疗上,中西医之间能否互相配合、借鉴、启发呢?我认为也大有可为,如试管婴儿,西医可受孕,中医可予保胎,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从而获得了一定疗效。对西医诊断为卵巢囊肿的病人,中医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增加利水药的比重;对西医诊断为子宫肌瘤的病人,中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增加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品。此类的西医理论、检查、诊断,可给中医辨证论治以启发。在坚持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选取一些针对性强的中药加入组方中,比单中医辨证论治疗效要好,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在理论层面上的相互借鉴、启发,属于中西医之间一个较高层次的交融。这无疑是中西医结合的一条可行之路,值得深入探索。


下面,是我对一些西医诊断的妇科病,进行中西医的探索、借鉴、启发、交融的一些心得,并附医案以证之。


(一)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卵泡发育障碍,长期不排卵及高雄激素为特征的内分泌综合征。

本病的特点是:双侧卵巢增大,包膜增厚,在包膜下,卵巢的皮层中含有大量大小不等的囊性卵泡。卵泡膜细胞层增厚,有时细胞黄素化。B超检查,卵巢中含有12个以上的卵泡,多不成熟,即使有成熟卵泡,因卵泡壁过度增生,卵泡也不能破裂,卵子不能排出,因而继发闭经、月经稀少或不孕。大约有50%的患者有多毛、肥胖或痤疮。属中医月经后期、闭经、不孕范畴。西医妇科多用激素治疗,少数用卵巢楔形切除或B超下卵泡穿刺治疗。


我治该病,是根据临床表现,辨证施治。对本病来讲,还要治疗西医讲的卵泡发育不良与排卵障碍。


卵泡是中医讲的生殖之精。《金匮真言论》云:“夫精者,生之本也。”肾藏精,肾为生命之源,元气之根,生殖之本。《傅青主女科》说:“夫妇人受妊,本于肾气旺也。”《医学衷中参西录》说:“男女生育,皆赖肾气作强……肾气旺自能荫胎也。”因此要使卵泡发育好,必补肾生精,肾强精盛,卵泡自能成熟,而能孕育。排卵障碍,是卵泡壁增生不破裂,卵子不能排出,治疗我多选用穿透力强的中药,使其增生的卵泡壁破裂,成熟之卵乘机而出,与卵巢楔形切除或B超下卵泡穿刺同功。常用药有白芥子、王不留行、路路通、穿山甲、皂刺等。


附病例

例一:肾虚闭经(多囊卵巢综合征)

李某,女,28岁,已婚。

2008年3月8日初诊:闭经5年,伴有头晕耳鸣,腰酸痛,足跟痛,尿频,夜尿7 ~ 8次,无尿热尿痛。

12岁月经初潮,40 ~ 60天一次,经血色暗红,量正常,7天净。2003年曾人工流产一次,胎停育两次。因闭经不孕,多方治疗无效。2005年经省第二医院确诊为多囊卵巢综合征。舌正常,苔薄白,脉无力,尺脉尤甚。

诊为肾虚闭经、不孕。治以补肾促排卵。

鹿角片30g(先煎)   巴戟天10g         紫河车10g

菟丝子12g         覆盆子12g         女贞子20g

山萸肉20g         益母草15g         王不留行20g

白芥子15g         当归尾15g         熟地10g

白芍10g           川芎10g


6月2日二诊:以此方临证加减,连服三月余。月经于5月24日来潮,经血量少,色暗红,无血块,5天净。经期小腹稍痛,腰酸痛,尿已正常,足跟痛愈。舌正常,苔薄白,脉无力,尺尤甚。


2009年1月17日三诊:仍用上方临证加减,连服4个月。现已怀孕40多天,乳房胀,恶心呕吐,胃脘不舒。舌红,苔薄白,脉滑,尺无力。予以保胎治疗。


按:该患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表现如头昏耳鸣、腰酸痛、足跟痛、尿频、闭经、不孕、尺脉无力均为肾虚之征。《医学正传》云:“月经全借肾水施化。”肾虚则月经不调,甚则闭经。《医学纲目》说:“求子之法,莫先调经。”林佩琴《类证治裁》说:“经不准,必不受孕。”故治在补肾的基础上,加四物汤调经。经治而愈,足月生一女婴,一年后又怀孕。


例二:肾虚血瘀闭经(多囊卵巢综合征)

刘某,女,30岁,已婚。

2007年3月8日初诊:结婚6年未孕。13岁月经初潮,经血量少,色暗红,有血块,4天净,经前乳房胀痛,胸胁胀满不适,前额起痤疮,经期第一天至第二天小腹剧痛,拒按,必服止痛药方能缓解,伴有腰痛。由24岁开始,月经稀发,量少,色暗红有血块,渐转为闭经,已5年,多方求医,经治无效,于2005年确诊为多囊卵巢综合征。舌暗,有瘀斑,苔薄白,脉弦,尺无力。

证为肾虚兼有气滞血瘀。治以补肾活血化瘀,佐以促排卵之品:

女贞子30g         覆盆子12g         菟丝子12g

紫河车10g         鹿角片30g(先煎)    当归尾15g

川牛膝15g         生地10g           川芎10g

赤白芍各10g       桃红各10g         益母草15g

王不留行20g       路路通20g         白芥子15g

皂刺15g           香附15g           龙胆草6g


2007年5月20日二诊:上方连服两个月,5月16日月经来潮,经血量可,色暗红,有血块,5天净,经前经期诸症均减。舌暗有瘀斑,其色变淡,苔薄白,脉弦,尺无力。


上方再进3月,另加晚服大黄虫丸一丸,早服艾附暖宫丸一丸。


2008年2月15日三诊:末次月经2007年11月18日,经检查已怀孕,嘱停药。2010年追访生一男婴。


按:经前乳房胀痛、胸胁胀满,为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故见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经行腹剧痛,拒按,甚则闭经不孕,舌质暗有瘀斑。治以活血化瘀通经,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川牛膝、川芎、益母草,甚者加大黄虫丸、艾附暖宫丸。加香附、路路通以疏肝行气;肝郁日久化火,肝火上炎以致前额生痤疮,用龙胆草泻肝火,以除痤疮。方中女贞子、覆盆子、菟丝子、紫河车、鹿角片补肾促卵泡发育;取王不留行、路路通、白芥子、皂刺等穿透之力,以促卵子排出。经治月经来潮,并孕育而生。

例三:脾肾虚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

刘某,女,27岁,已婚。

2008年4月6日初诊:结婚4年,2005年孕3个月流产,近两年未避孕未孕,经多方治疗无效,省第二医院检查,确诊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曾做3次人工受精、两次试管婴儿,均失败。近7个月临测卵泡情况,均无成熟卵泡及排卵。

月经周期正常,经血量少,色淡红,无血块,5天净。经前腰痛,经期小腹略感不适。舌胖大,有齿痕,苔薄白,脉滑无力,尺尤甚。

证为脾肾虚所致继发不孕。治以补脾肾,佐以排卵之品:

女贞子20g         覆盆子12g         菟丝子12g

山萸肉20g         巴戟天10g         鹿角片20g(先煎)

紫河车10g         王不留行20g       炮山甲15g(先煎)

路路通20g         益母草15g         白芥子15g

皂刺15g           炒白术10g         黄芪15g

党参15g


8月11日二诊:5月B超临测卵泡发育良好,并能正常排卵。8月6日省第二医院检查,双侧输卵管通畅,月经已正常。舌正常,苔薄白,脉无力,尺脉尤甚。

宗上法30剂。


11月3日三诊:现早孕三十多天,腰酸,纳可,二便正常。舌胖大,有齿痕,苔薄白,脉滑,尺无力。


予:保胎治疗:

黄芪15g           党参12g           炒白术10g

桑寄生10g         炒杜仲12g         续断10g

菟丝子12g         甘草6g            砂仁8g

茯苓10g           佩兰12g           10剂


2011年1月患者父母高兴地告知,其女足月顺产,生一女婴。


按:该患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卵泡发育不良,不能排卵所致。其腰痛、尺脉无力为肾虚,舌胖大有齿痕、脉无力为脾虚,肾虚系胎无力,脾虚不能养胎,以致孕3月而流产,人工受精及试管婴儿均失败。


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肾生精,卵子即女性生殖之精,肾虚精少,则卵泡发育不良,无成熟卵泡;肾虚卵子无力破壳而出,故不能排卵。《黄帝内经·素问》说:“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故能有子。”冲脉隶属阳明,脾胃相表里,脾胃健,水谷精微足,肾得以养;肾精盛,又能滋养脾胃,即先天滋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相资,卵子得生,孕育正常。故治疗补脾肾,佐以排卵之品,经治而愈。


(二)功能性卵巢囊肿

功能性卵巢囊肿包括:滤泡囊肿、黄体囊肿、泡膜黄体囊肿。


滤泡囊肿:滤泡囊肿是由成熟滤泡不破裂,或闭锁卵泡持续增长,使滤泡腔液体潴留而形成。可引起盆腔疼痛、性交痛、伴有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偶尔会出现囊肿破裂出血和蒂扭转,引起急腹症。目检:囊肿直径多不超过4cm,偶达7 ~ 8cm,多单发,壁薄而透明,囊内充满透明白浆液。


黄体囊肿:正常黄体是囊性结构,可使卵巢增大,若囊性黄体持续存在或增长,或黄体血肿含血量较多,血液被吸收后,均可致黄体囊肿。由于囊肿持续分泌孕激素,常使月经周期延迟或闭经、局部疼痛、触痛,也可产生囊肿破裂及蒂扭转。目检:多为单例,直径一般不超过4cm,大者直径可达10cm,早期似血肿,待血液吸收后,则含有透亮或褐色浆液,囊壁为浅黄色。


泡膜黄体囊肿:是绒毛膜促性腺腺素(HCG)过高;过度刺激引起卵泡膜细胞黄素化所形成的囊肿。可见下腹坠痛,偶见破裂,可致腹腔内出血,或蒂扭转。目检:病变多双侧,大小不等,大者直径可达20cm ~ 25cm,多囊性,壁薄,囊内充满淡黄色清液。

虽然是3种囊肿,质和色有所不同,但囊内所包裹的均是液体,因此我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方中加大量利水之品,使液体排除,以达消除囊肿之目的。


附病例

例一:肝郁脾虚癥瘕(卵巢囊肿)

郭某,女,25岁,已婚。

2007年11月17日初诊:卵巢囊肿已3年。2007年11月17日B超检查,左卵巢囊肿,直径5cm,右卵巢囊肿,直径10cm。月经周期正常,经血量少,色暗红,5天净,末次月经11月13日。经前乳房胀痛,经前经期小腹坠痛。舌胖大,苔薄白,脉滑数。

证属肝郁脾虚所致癥瘕。治以疏肝健脾,方用逍遥散合五苓散加减:

当归15g           白芍8g            柴胡8g

茯苓20g           炒白术10g         甘草梢6g

大腹皮10g         益母草15g         泽泻15g

猪苓20g           桂枝10g           玄参10g

昆布20g           夏枯草15g


12月22日二诊:上方连服月余,昨日月经来潮,经血量正常,色红,无血块,现未净。经前未见乳房胀痛及小腹坠痛,经期小腹坠痛较前减轻,但腰痛。舌正常,苔薄白,脉滑。

现值经期,故予以调经,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味:

当归15g           川芎10g           生地10g

白芍20g           甘草10g           桂枝10g

桃红各10g         延胡索15g         乌药15g

益母草15g         香附10g           黄芪15g

川楝子10g         小茴香8g          蒲黄10g(包煎)

五灵脂10g         续断18g           狗脊20g

4剂

12月26日三诊:月经已净。血净后小腹坠痛,腰酸。舌正常,苔薄白,脉滑。

当归15g           白芍20g           柴胡8g

茯苓20g           炒白术10g         甘草梢10g

大腹皮10g         益母草20g         泽泻15g

猪苓20g           桂枝10g           玄参10g

昆布20g           夏枯草15g         续断18g

狗脊20g           14剂

2008年1月9日四诊:1月1日B超检查:左卵巢囊肿已消失,右卵巢囊肿已缩小一半。舌正常,苔薄白,脉滑。

仍用四诊方18剂

1月30日五诊:1月21日月经来潮,经血量正常,血色红,5天净。经期经后均无不适。舌正常,苔薄白,脉滑。

用四诊方14剂。

2月18日六诊:2月16日又B超检查:双卵巢均未见囊肿,病已愈。舌正常,苔薄白,脉滑。

用四诊方再进7剂后停药。

按:癥瘕是指腹内的包块,癥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瘕无形,聚散无常,痛无定处,二者合称癥瘕。卵巢囊肿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因此属癥瘕范畴,由痰湿瘀血互结而成,而正气虚,更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正如《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该患经前乳房胀痛,为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舌胖大为脾虚。脾虚则木乘,脾虚运化失职,以致水湿内停。肝为刚脏,主升,主动,能调畅气机,推动气血、津液的运行。肝郁气机不畅,气血津液运行受阻,血则瘀,水液停,水液与瘀血相结,日久而成囊肿(癥瘕)。治用参芪术甘健脾益气,扶助正气;五苓散是化气利水之剂,能温化膀胱之气而利水。《素问·灵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逍遥散加行气之品,疏肝理气,使气机通畅;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益母草、泽兰活血利水祛湿;囊肿属癥瘕,故加软坚散结之品,血活湿祛,则囊肿自愈。


例二:瘀血癥瘕(子宫肌瘤、卵巢囊肿)

刘某,女,38岁,已婚。

2008年3月12日初诊:素来体健,近日普查身体,发现子宫内有0.4cm×0.4cm大小的肌瘤,右卵巢有3.2cm×2.6cm大小的囊肿。月经周期正常,血量稍多,色暗红,6天净,经期小腹稍痛。舌正常,苔薄白,脉弦细。

证属癥。治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方用桂枝茯苓丸加味:

黄芪15g           党参15g           桂枝10g

茯苓20g           赤芍12g           丹皮15g

桃仁10g           猪苓20g           泽泻15g

昆布20g           玄参10g           鳖甲15g(先煎)

海藻15g           海浮石30g(先煎)    夏枯草15g

生牡蛎30g(先煎)

5月7日二诊:上方连服月余。5月3日B超检查:子宫前位,大小约6.0cm×5.7cm×5.47cm,子宫内膜后移,厚约0.69cm,宫颈厚2.9cm,子宫后方探及2.11cm×4.01cm×1.37cm液性暗区,子宫肌瘤及卵巢囊肿均未探及。诊为子宫腺肌症、盆腔积液。月经4月24日来潮,量正常,色暗红,有血块,8天净。经前小腹稍胀,经期腹胀痛。舌暗,苔薄白,脉弦。

当归15g           川芎10g           赤白芍各10g

甘草10g           桂枝10g           桃红各10g

益母草15g         延胡索15g         乌药15g

丹皮15g           茯苓15g           川楝子10g

夏枯草15g         生牡蛎30g(先煎)    三七粉6g(冲服)

血竭粉6g(冲服)    35剂

6月4日三诊:5月23日月经来潮,血量正常,色暗红,有血块,5天净,经前经期未见不适。5月26日B超检查:子宫前倾,大小约6.26cm×5.75cm×5.47cm,宫壁回声不均匀,外形平滑,内膜厚约0.57cm,规则,均质,肌层回声呈粗颗粒状,前壁明显。宫颈长3.93cm,左卵巢大小约3.0cm×1.9cm,右卵巢大小约3.3cm×1.9cm,宫旁未见包块,直肠窝无暗区。超声印象:子宫腺肌症。舌正常,苔薄白,脉滑无力。


7月15日四诊:上方再进月余。月经正常,无明显症状。7月12日B超检查:子宫前位,大小约5.82cm×6.0cm×5.62cm,宫壁回声均匀,外形平滑,内膜厚约0.6cm,规则,均质。宫颈长4.0cm,左卵巢大小约3.0cm×1.8cm,右卵巢大小约3.0cm×1.9cm,宫旁未见包块,直肠窝无暗区。超声印象:子宫正常。经治诸症均愈。


按:该患素体健康,普查身体发现子宫肌瘤和卵巢囊肿。肌瘤与囊肿均属中医的癥,故用桂枝茯苓丸加祛湿与软坚散结之品。后又发现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后移,肌层回声呈粗颗粒状,系瘀血积聚于此而成。治用桃红四物汤加活血之品,活血化瘀。腺肌症多伴有腹痛,故用金铃子散加乌药行气止痛;三七粉、血竭粉活血止痛;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经治诸症均愈。


例三:脾虚癥瘕(卵巢囊肿)

朱某,女,37岁,已婚。

2010年6月5日初诊:2010年5月17日B超检查,发现右卵巢有4.8cm×3.6cm大的囊肿。5月20日,又做检查,B超显示:宫体大小约5.16cm×5.63cm×4.54cm,回声均匀,内膜厚度约1.03cm;左卵巢大小约5.03cm×4.06cm,内4/5为暗区,暗区内见环状强回声;右卵巢大小约1.91cm×0.88cm;盆腔有直径0.9cm的液性暗区。诊为卵巢囊肿。

素来带多,质稠色黄,小腿肿胀,月经正常,小便少而不畅。舌胖大,苔薄白,脉滑无力。

证属脾虚所致卵巢囊肿。治以健脾利湿,佐以软坚散结之品,方用五苓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味:

茯苓20g           猪苓20g           白术10g

泽泻15g           桂枝10g           赤芍10g

丹皮10g           桃仁10g           泽兰20g

益母草20g         夏枯草15g         生牡蛎30g(先煎)

鳖甲15g(先煎)     昆布20g           芡实20g

薏苡仁20g         党参20g           20剂

7月2日二诊:连服月余,带已正常。昨日B超检查:左卵巢囊肿及盆腔液性暗区均消失。舌胖,苔薄白,脉滑无力。

上方加黄芪20g,连服45剂。

9月4日三诊:8月27日又B超检查:均已正常。近两个月月经血量多,经期小腹稍痛。舌胖大,苔薄白,脉滑。

黄芪10g           党参15g           升麻6g

葛根12g           山萸肉20g         桂圆肉20g

仙鹤草15g         茜草炭10g         香附10g

7剂

按:该患脾虚,运化水湿功能失司,水湿停于盆腔,则盆腔积液;水湿溢于下肢,则下肢肿胀。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邪郁久化热,湿热下注,以致带下量多,色黄质稠。《医学心悟》说:“带下之证……不外脾虚有湿。”湿邪黏滞,阻滞气机,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受阻,瘀血乃成。湿瘀互结,发为囊肿(癥)。治用桂枝茯苓丸加麻黄及软坚散结之品,麻黄入肺经,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利水祛湿,《神农本草经》说麻黄“破癥坚积聚”,因此麻黄治囊肿正对症。

本患临床表现虽有不同,但其发病原因均为脾虚有湿,故健脾利湿而愈。


(三)输卵管阻塞性不孕

输卵管具有摄拾卵子,并在此精卵结合,把受精卵送进子宫腔,使之及时植入子宫内膜的功能。输卵管阻塞不通,精子卵子不能结合,故不能受孕。引起输卵管阻塞不通的原因甚多,常见的有:输卵管炎症引起的输卵管黏膜破坏粘连、积水而阻塞致不孕;也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或阑尾炎及产后、术后所引起的感染,而致输卵管阻塞不通,造成不孕。输卵管阻塞不通引起的不孕,占不孕症的20% ~ 40%。


输卵管阻塞不孕确认不难,可做输卵管通畅试验,如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碘油或泛影葡胺造影、腹腔镜直视下输卵管通液、B型超声下输卵管过氧化氢溶液通液术等。


中医无输卵管之名,但在《景岳全书·妇人规·子嗣类·辨古》中,引朱丹溪云:“阴阳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中分为二,形如合钵,一达于左,一达于右。”我对上述的理解是,胎孕之处即是子宫,子宫的形状像合钵,子宫的一系在下,就是子宫颈,子宫上连两歧,一达于左,一达于右,左右两歧是两个输卵管。

输卵管阻塞不通,是由于气机不畅,致使痰湿、瘀血、膏脂等积聚于输卵管中,使输卵管不通,男女生殖之精不能结合,故而不孕。该病的关键是输卵管不通,所以治疗重在疏通输卵管。我治本病,是在辨证的基础上,重用活血化瘀、化痰消脂、通经活络之品,并选穿透力强的药物,使其通开。


附病例

例一:脾肾虚不孕(输卵管不通)

郭某,女,26岁,已婚。

2010年9月8日初诊:结婚两年未避孕未孕。2009年5月输卵管造影显示:输卵管左侧不通,右侧通而不畅,诊为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经治无效。

月经20天左右一次,血量可,血色淡红,无血块,5天净。经前3 ~ 5天脘腹痛,恶心未吐,大便溏,一日2次。经期第1 ~ 2天小腹稍痛,腰痛如折,已一年余,末次月经2010年9月4日。舌胖大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尺脉尤甚。

证为脾肾虚所致不孕。治以健脾补肾、活血通络,方用圣愈汤加味:

黄芪20g           党参15g           当归15g

川芎12g           生地10g           白芍10g

桃红各10g         女贞子30g         覆盆子12g

山萸肉20g         菟丝子12g         白芥子20g

路路通20g         王不留行20g       皂刺15g

11月6日二诊:上方连服月余,10月20日月经来潮,血量正常,色淡红,无血块,5天净,经前经期均无痛苦。舌胖有齿痕,苔薄白,脉无力,尺尤甚。10月10日去省第二医院检查,输卵管造影:双侧输卵管均不通。

上方加紫河车10g、鹿角片30g(先煎),以此方为基础,临证加减,连服3个多月,于2010年3月怀孕。2012年2月11日追访,2011年4月9日,剖腹产生一9斤重男婴。

按:该患经前脘腹痛、恶心、大便溏为脾虚;腰痛如折,尺脉无力为肾虚。脾虚气血化生不足,则经血色淡,脾不统血故月经先期,统称月经不调。林佩琴《类证治裁》说:“经不准必不受孕。”陈修园《女科要旨》云:“妇人无子,皆由经水不调。”又说:“种子之法即在调经之中。”故用桃红四物汤活血调经。


肾为先天之本,主封藏,能生精,男女之精相合,孕育而成;脾为后天之本,系气血化生之源,妇女以血为本。《景岳全书·妇人规》说:“妇人所重在血,血能构精,胎孕乃成。”本患脾肾虚,以致不孕。治用女贞子、覆盆子、五味子、山萸肉、菟丝子、紫河车、鹿角片,补肾助孕;用黄芪、党参补脾,脾肾又能相资,即后天养先天,先天滋后天,脾肾盛则孕育成。本患不孕关键是输卵管不通,故方中加白芥子、路路通、王不留行、皂角刺、益母草、桃仁、红花等,以疏通输卵管;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血脉;益母草活血化瘀,性善走散。《景岳全书·本草经》说:“益母草,性滑而利。”王不留行苦泄宣通,活血通经,行而不住,走而不守,善通利血脉;白芥子温肺祛痰,长于祛皮里膜外之痰。朱震亨曰:“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不能达,辛温气锐,性善走散,能通经络,利气机,利水散结。”《名医别录》云:“主除肾邪气,利九窍。”皂角刺辛散温通,性极锐利,走窜之力极强,能攻通血脉,直达病所;路路通行气止痛,活血通络,利水、消肿,具有通利之性,能通行十二经脉,《本草纲目》说:“其性大能通十二经穴。”诸药共奏通畅气机、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祛痰散结之功,令输卵管通畅。


例二:脾肾虚肝郁气滞不孕(输卵管不通)

刘某,女,26岁,已婚。

2008年4月5日初诊。结婚4年,2005年怀孕3个月时人工流产,此后,未避孕未再孕。月经周期正常,经血量少,色淡红,无血块,5天净。经前乳房胀痛,经期小腹阴凉,已一年余。末次月经3月31日。

素有尿频,夜尿两到三次,带多质稀色白,腰及小腹两侧痛,同房时加重。经检查,双侧输卵管不通,卵泡发育不良。舌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脉滑,尺无力。

证属脾肾虚,肝郁气滞。治以健脾补肾佐以行气,方用完带汤加减:

苍白术各10g       白芍10g           山药10g

柴胡8g            党参15g           车前子10g(布包)

陈皮8g            甘草6g            薏苡仁30g

芡实20g           炮姜4g            细辛3g

川楝子10g         香附12g           菟丝子10g

女贞子30g         14剂

4月19日二诊:腰腹痛减轻,仍尿频,但夜尿已无,带减少,色变成淡黄,同房后小腹痛。舌胖有齿痕,舌尖红,苔薄白,脉滑数。

上方去炮姜与细辛,加益智仁15g、桑螵蛸20g,14剂。

5月3日三诊:4月26日月经来潮,量少,色暗红,无血块,7天净,带下与尿已正常,经前未见乳房胀痛,经期小腹两侧仍痛,但阴凉明显好转,同房后小腹仍痛。舌有齿痕,苔白厚,脉滑。

女贞子30g         菟丝子12g         五味子10g

益母草15g         紫石英30g(先煎)    鹿角霜20g

山萸肉20g         巴戟天10g         当归尾15g

川牛膝15g         白芥子15g         皂刺15g

路路通30g         香附12g           20剂

5月31日四诊:月经正常,诸症皆愈。自述上7个月连续监测卵泡,均未见成熟卵泡及排卵。本月监测卵泡,已有成熟卵泡并已排卵。舌有齿痕,苔薄白,脉滑。

女贞子30g         菟丝子12g         五味子10g

山萸肉20g         巴戟天10g         紫河车10g

鹿角霜20g         益母草15g         白芥子15g

路路通10g         川牛膝15g         当归尾15g

覆盆子12g         香附12g

8月4日五诊:上方连服两个月,已无明显症状。7月28日做输卵管造影,显示双侧输卵管通畅。舌有齿痕,苔薄白,脉滑数。

9月8日六诊:上方又再进一个半月。9月5日月经来,量正常,色暗红,有小血块,现未净,小腹稍痛。舌正常,苔薄白,脉滑。

上方加蒲黄10g(包煎)、五灵脂10g,7剂。

10月27日七诊:现怀孕50多天,饮食二便正常,舌正常,苔薄白,脉滑。予保胎治疗。后患者来告足月顺产一女婴。

按:舌胖有齿痕为脾虚,脾虚运化水湿失司,湿邪下注,以致带下量多,质稀色白。二诊稍有热象,故去炮姜与细辛。

经期小腹阴凉为有寒邪。肝肾同源,肝经与肾经均由小腹而过。肝肾有寒,故小腹两侧疼痛,同房后小腹痛。治用炮姜温经散寒;细辛入肾经,善祛肾经寒邪,并能止痛;川楝子入肝经,能行气止痛。

经前乳房胀痛,为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瘀血阻滞,气机不畅,以致输卵管阻塞不通,精卵不能结合,而不能成孕。治用香附、川楝子、路路通、柴胡,疏肝行气;当归尾、川牛膝、益母草,活血化瘀。气行血活,气机通畅,则输卵管通而无阻。腰痛、尿频、尺脉无力,均为肾虚,人工流产属中医的堕胎、小产,能损伤肾气,以致肾更虚。肾为生命之源,主管生殖,肾虚则卵泡发育不良不能受孕。正如《傅青主女科》说:“夫妇人受妊,本于肾气旺也。”《医学衷中参西录》说:“男女生育皆赖肾气作强……肾旺自能荫胎也。”治用补肾之品,以补肾助孕。


(四)高催乳素血症

高催乳素血症系指由内外环境因素引起的,以催乳素水平升高(>25ng/ml),见闭经、溢乳、无排卵、不孕为特征的综合征。从病理改变上看,可分为肿瘤性高催乳素血症、产生型高催乳素血症、特发性高催乳素血症、医源性高催乳素血症。高催乳素血症,是下丘脑—垂体轴失调所致的内分泌疾病。属中医的乳泣、闭经、不孕范畴。我是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参考西医的病理及检验指标,加相应的中药治疗。

附病例

例一:肾虚不孕(脑垂体瘤、高催乳素血症)

白某,女,33岁,已婚,教师。

2008年7月23日初诊:结婚6年,近4年未避孕未孕。17岁月经初潮,20 ~ 40天一次,血量正常,色暗红,无血块,7天净,末次月经6月25日。经前乳房胀痛,有少量溢乳,色淡黄。平素腰酸腿软,经前经期加重。2008年5月输卵管造影未见异常。6月28日,化验催乳素200ug/ml。CT检查:脑垂体有0.5cm大的良性肿瘤。诊断为高催乳素血症、不孕。舌正常,苔薄白,脉弦数,尺无力。

证为肾虚不孕。治以补肾兼以活血调经:

女贞子30g         覆盆子12g         五味子10g

山萸肉20g         巴戟天10g         紫石英30g

鹿角霜20g         当归15g           川芎10g

生地10g           白芍10g           桃红各10g

益母草15g         菟丝子12g         黄芪15g

党参15g           7剂

8月2日二诊:7月24日省第二医院查血清催乳素100ug/ml。7月25日月经来潮,经血量正常,色暗红,有血块,5天净。挤压乳房有少量溢液,色淡黄。舌正常,苔薄白,脉弦滑。

当归15g           赤白芍各10g       柴胡8g

茯苓10g           炒白术10g         甘草6g

夏枯草15g         青皮8g            龙胆草6g

薄荷4g            女贞子30g         覆盆子12g

五味子10g         山萸肉20g         紫石英30g

菟丝子12g         益母草15g         半夏6g

生姜5片           14剂

9月6日三诊:8月30日经省第二医院CT检查:脑垂体微腺瘤0.5cm。血清泌乳素<25ug/ml,已属正常范围。乳头挤压无溢液已半月余。8月24日月经来潮,血量正常,经血色淡红,无血块,5天净。舌有齿痕,苔薄白,脉弦滑。

桂枝12g           丹皮10g           茯苓10g

赤芍10g           桃仁10g           昆布20g

鳖甲15g(先煎)     生牡蛎30g(先煎)    紫贝齿30g(先煎)

海藻15g           海蛤粉12g(包煎)    大贝母10g

白芥子15g

11月1日四诊:上方连进月余。经检查已怀孕。2010年其姐告知,足月生一健康男婴。

按:乳头属肝经,乳房属胃经。胃主纳水谷,故称水谷之海。血由水谷精微所生,上化生为乳汁,下变为月水。胃主通降,以降为顺;肝为刚脏,主疏泄。疏泄太过,则肝气上逆,上逆之肝气夹胃气上逆,而致乳房胀痛,乳汁由乳头溢出。《王旭高医案》说:“乳房属胃,乳汁血之所化,无子而乳房膨胀,亦下乳汁,非血之有余,乃不循其道以下归冲脉,而为月水,仅随肝气上行入乳房变为乳汁。”治用龙胆草、夏枯草、青皮,泻上逆之肝气,抑制肝气疏泄太过;半夏、生姜,降上逆之胃气;加逍遥散,疏肝理气,使肝气顺,胃气平,则乳房胀痛、乳汁自溢自愈。


肾藏精,精生血,精血同源,是月经的物质基础,肾虚精血少,血海不能按时满溢,以致月经迟至,量少。肾为生命之源,肾虚精少,以致不孕。治用女贞子、覆盆子、五味子、山萸肉、巴戟天、紫石英、鹿角霜、菟丝子补肾助孕。


脑垂体瘤,属中医的癥,由痰瘀互结而成。治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化痰消癥。用桂枝茯苓丸合桃红四物加益母草、赤芍活血化瘀,夏枯草、昆布、鳖甲、紫贝齿、海蛤粉、海藻、大贝母、白芥子等软坚散结,祛痰消癥。经治而愈,足月生一男婴。可惜未复查肿瘤状况。


(五)免疫性不孕

免疫性不孕,是指患者排卵及生殖道功能正常,无致病因素发现,配偶精液常规检查在正常范围,但有抗生育免疫证据存在,是由于生殖系统抗原的自身免疫或同种免疫引起的。免疫性不孕在不孕症中约占10% ~ 20%,导致不孕的因素有两种:①同种免疫:精子、精浆、受精卵是抗原物质,被阴道及子宫内膜吸收后,通过免疫反应产生同种抗精子抗体、使精子与卵子不能结合或受精卵不能着床。②自身免疫:孕妇血清中存在透明带自身抗体,与透明带起反应后,可阻止精子穿透卵子而影响受精。此外尚有抗宫内膜抗体、抗卵巢抗体、抗促性腺激素抗体、抗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抗体、抗心磷脂抗体等,也是导致不孕的因素。免疫性不孕的病因病理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是妇科的疑难病证之一。中医典籍对本病也缺乏明确记载,但可归属于不孕症的范畴。近年一些中医学者,借鉴现代医学对该病进行研究,从中医角度出发,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认识不统一,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我根据《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及“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认为本病的根本原因是正气不足所致,因此在辨证的基础上,加补虚扶正之品,补正气以增强免疫功能。


附病例

例一:肾虚不孕(免疫性不孕)

杨某,女,28岁,已婚。

2009年8月1日初诊:结婚两年未避孕未孕。2009年7月28日,市妇产医院检查:抗精子抗体、抗心磷脂抗体、抗核抗体、抗内膜抗体、抗卵巢抗体均是弱阳性。

月经正常,无明显症状。舌正常,苔薄白,脉无力,尺尤甚。

证为肾虚不孕。治以补气养血、补肾助孕,方用圣愈汤加补肾之品:

当归15g           川芎10g           生地10g

白芍10g           黄芪15g           党参15g

女贞子20g         覆盆子16g         山萸肉20g

巴戟天10g

9月5日二诊:上方连服月余。9月4日又去市妇产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抗核抗体及抗内膜抗体均呈弱阳性,其他抗体均正常。舌胖大,苔薄白,脉细无力。

女贞子30g         覆盆子12g         五味子10g

山萸肉20g         巴戟天10g         当归身15g

炒白术10g         紫河车10g         鹿角霜20g

黄芪15g           党参15g           砂仁8g

10月7日三诊:上方连服月余,今日又去市妇产医院检查,所有抗体均已正常。舌正常,苔薄白,脉无力。

2009年12月12日四诊:上方又服月余。经检查已怀孕40多天,舌正常,苔薄白,脉无力。予保胎治疗。

按:患者无明显症状,似乎难以辨证,但舌脉为辨证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如舌胖大,脉细无力,尺脉尤甚。舌胖大为脾虚,细无力为气血不足,尺脉无力是肾虚,总之是一派虚象。《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虚,所以抗体不正常而不孕。治用参芪术健脾补气,用四物汤补血,用女贞子、覆盆子、山萸肉、巴戟天、五味子、紫河车、鹿角霜等补肾助孕。经治而孕,足月生一女婴。

例二:肾虚不孕(免疫性不孕)

白某,女,27岁,已婚。

2010年3月10日初诊:结婚3年,2008年孕后药流未净,清宫一次,此后未避孕未孕。2009年8月检查,多项抗体呈阳性。2010年2月24日又检查:弓形体IgM阴性、巨细胞病毒IgM阴性、风疹病毒IgM阴性、单纯疱疹Ⅱ型IgM阴性、抗滋养细胞膜抗体阴性、抗精子抗体弱阳性、抗心磷脂抗体弱阳性、抗核抗体弱阳性、抗子宫内膜抗体阳性、抗卵巢抗体阳性。

月经35 ~ 40天一次,经血量少,色暗红,有血块,3天净。经前10天,开始乳房胀痛,膝酸无力,已年余。平素好生气,胸闷,气短无力。舌正常,苔薄白,脉弦细。

证为肾虚肝郁所致抗体异常、肾虚不孕。治以补肾、疏肝行气,方用逍遥散加味:

当归身15g         白芍10g           柴胡8g

茯苓10g           炒白术10g         甘草6g

薄荷4g            香附12g           青皮8g

黄芪15g           党参15g

3月20日二诊:3月16日月经来潮,血量略增,色暗红,有血块,3天净。经前未见乳房胀痛,但仍腰酸,气短无力,近两日咽干堵痛。舌红,苔薄白,脉弦数。

上方加锦灯笼15g、黄芩10g、牛蒡子10g,5剂。

3月26日三诊:药后咽干堵痛已愈,仍气短无力。舌正常,苔薄白,脉弦滑。

仍用3月10日方。

5月3日四诊:上方连服月余,月经周期已正常,经血尚可,色暗红,有小量小血块,3天净。舌正常,苔薄白,脉弦。

女贞子20g         覆盆子12g         五味子10g

山萸肉20g         巴戟天10g         紫河车10g

鹿角片30g(先煎)   香附12g           郁金12g

黄芪15g           当归身15g

7月17日五诊:上方连服月余。月经已正常,已无不适,因此停药一月。前天又去医院检查,所有抗体均正常。B超结果:子宫后位,大小约5.5cm×5.3cm×4.3cm,子宫颈大小约2.8cm×2.6cm,子宫轮廓清,边缘整,内膜厚径0.71cm,子宫壁回声均匀。右卵巢大小约3.2cm×2.3cm,内见18个卵泡,大者0.5cm×0.5cm,左卵巢大小约3.6cm×2.1cm,内见10个卵泡,大者0.6cm×0.4cm。子宫直肠窝未见液性暗区,彩色多普勒血流图(CDFI):未见异常血流信号。舌正常,苔薄白,脉弦细。

仍用上方月余。

2010年9月12日六诊:已怀孕40多天,予保胎治疗。

2012年2月12日追访:2011年5月16日顺产生一7斤重女婴。


(六)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在非宫腔内生长。病灶一般位于盆腔生殖器官及其邻近结构的腹膜表面,也能出现在身体其他任何部位,常见的如卵巢,可形成卵巢囊肿,称为巧克力囊肿。囊肿增大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瘤,病灶大小不一,小者仅在显微镜下可见;大者可侵犯其他下方器官,形成广泛粘连。其病因不明,机理一般认为是经血倒流、体腔上皮组织化生、内膜细胞经血流和淋巴播散。有关诊断可借助体格检查,如常规盆腔检查,可见阴道后穹隆触痛性结节,子宫活动时痛,子宫固定和后倾。如有子宫内膜异位瘤,可扪及附件触痛性包块。辅助检查:可借助血清CA125 B超、腹腔镜、X线、CT等检查,可以确诊。


临床表现:最具有特征性的症状是腹痛,经期前后及经期小腹痛,甚者剧痛,或伴有恶心呕吐,面青肢冷,以至晕厥。或有性交痛,性交出血,不孕等症,但也有没有症状者。属中医的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癥积范畴。


病因病机:经期或产时,摄生调养不当,瘀血浊液随气血运行,流植于宫腔以外的组织中,而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中医的癥)。瘀血阻滞气机,致使月经前后及经期经血不畅,不通则痛;或素体虚弱,气血不足,遇经期血泻,气血更虚,冲任胞脉失养,不荣则痛,故而痛经。瘀血留滞,积而不散,日久成癥。胞脉胞宫瘀血瘀阻,精子难以摄纳,故而不孕。


治疗:卵巢囊肿、阴道后穹隆结节、子宫内膜异位瘤等,均属中医癥的范畴,故治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扶正祛邪。


附病例

例一: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

赵某,女,45岁,已婚。

2004年4月28日初诊:患子宫内膜异位症已5年。月经周期正常,经血量少,色暗红,有血块,6天净。经前经期腹痛,尤其经期第一天至第二天,小腹发凉,剧痛,喜按喜暖,每次经期必服止痛药。今日正值经期第一天,小腹剧痛,已服完芬必得,痛已缓,方来就诊,经血量少,色暗红。

素有脘腹痛,喜按喜暖,纳呆便溏,反复发作,已3年余。舌胖大,苔薄白,脉沉无力。

诊为痛经。治以温阳散寒、调经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汤合附子理中汤加减:

当归15g           川芎10g           赤芍10g

延胡索15g         乌药15g           小茴香8g

吴茱萸8g          肉桂10g           附子8g(先煎)

党参15g           干姜4g            炒白术10g

甘草6g            五灵脂10g         蒲黄10g(包煎)

桃红各10g         7剂

5月5日二诊:服上药,腹痛减轻,月经5天净。现脘腹隐隐作痛,遇冷加重,纳可,便溏,一日一次。舌淡胖,苔薄白,脉无力。

当归15g           川芎10g           赤芍10g

延胡索15g         小茴香10g         肉桂10g

党参15g           茯苓10g           炒白术10g

甘草6g            干姜4g            五灵脂10g

蒲黄10g(包煎)     生牡蛎30g(先煎)    鳖甲15g(先煎)

昆布20g

6月12日三诊:上方连服月余,5月26日月经来潮,血量正常,色暗红,有血块,5天净。经期腹痛明显减轻,经前腹未痛,本次经期未服止痛药。纳增,脘腹痛愈,大便正常。舌正常,苔薄白,脉无力。

7月18日四诊:上方又进月余。6月26日月经来潮,经血量正常,色暗红,无血块,5天净。经前经期均未腹痛。纳可,大便正常。

上方20剂。

8月10日五诊:今日去省第二医院检查,B超检查及妇科常规检查,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症已愈。

按:腹痛喜暖为寒象。《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素问·痹论》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寒气凝滞,气机不畅,而致血瘀,瘀血阻滞,不通则痛,故而经期腹痛,治用少腹逐瘀汤,温经散寒、活血行气止痛。瘀血郁久不散,日久成癥,故方中加软坚散结之品,以消其癥。该患素有虚寒,症见脘腹冷痛、喜暖喜按,治用附子理中丸加肉桂、小茴香、吴茱萸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例二:倒经(子宫内膜异位症)

马某,女,34岁,已婚。

2010年5月19日初诊:每遇经期,即大口咯血,已两年余。月经40天左右一次,经血量多,色红,无血块,7天净。经期第三天,开始胸闷痛,呼吸困难,继而大口咯血,一次咯血量有一纸杯不止。开始拍X线胸片及CT,有阴影,诊为肺结核,住院治疗一个月无效,相继多次拍胸片及CT检查,经前经期可见阴影,经过则无。放射科大夫考虑与妇科有关,请妇科大夫会诊,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转妇科治疗。用激素治疗,3个月未咯血,停药后又复发。

刻诊:每逢经期第三天,开始咯血,一次咯一纸杯,每日发作,经期第七天,月经净,咯血止。末次月经5月1日。舌红,苔薄白,脉数。

证属倒经(子宫内膜异位症)。治以补气养血、凉血止血,方用八珍汤加味:

当归15g           川芎10g           生地炭30g

白芍10g           丹皮15g           黄芪15g

党参15g           茯苓10g           炒白术10g

甘草6g            大小蓟各15g       怀牛膝10g

14剂

6月2日二诊:病未见变化。舌红,苔薄白,脉滑。

当归15g           川芎10g           生地10g

丹皮10g           桑白皮30g         玳瑁20g(先煎)

槐花30g           地榆12g           赤白芍各10g

怀牛膝6g          鸡内金15g         21剂

6月23日三诊:6月14日月经来潮,经期第三天开始咯血,血量较前减少,3天止。近日CT检查:右肺上叶有渗出性病变,较前减小。舌红,苔薄白,脉细无力。

上方加白茅根30g,31剂。

7月24日四诊:7月19日月经来潮,月经正常,经期第一天至第四天均有咯血,量少,吐到纸上有黄豆粒大一片血迹。舌红,苔薄白,脉细。

上方加生牡蛎30g(先煎)、鳖甲15g(先煎)、昆布20g。

8月28日五诊:上方连服月余。8月19日月经来潮,本经期只有一次咯血,系痰中带血丝,大便溏,一日一次。舌红,苔薄白,脉无力。

黄芪15g           党参15g           槐花30g

地榆12g           白茅根30g         仙鹤草15g

桑白皮30g         大小蓟各15g       夏枯草15g

鳖甲15g(先煎)     昆布20g           茯苓10g

炒白术10g         甘草6g            27剂

10月2日六诊:9月26日,月经来潮,本经期只咯一次血,吐纸上黄豆粒大一片血迹。舌红,苔薄白,脉细无力。

五诊方23剂。

10月30日七诊:病情如前。因离家远,带上方回家服药。

2012年3月19日追访:回家后停药一段时间,后在当地服中药,病情无大变化,经期仍有咯血。

按:月经月月来潮,经血排不净,则形成瘀血。《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该患肺气虚,瘀血乘虚移植于肺,而发在肺之癥(在肺之子宫内膜异位症),每至经前经期,冲脉较盛,冲脉之气夹肺气上逆,而致经期咯血,属中医的倒经。治用八珍汤补气养血,扶助正气;用凉血止血药止血,用牛膝活血引血下行,用桑白皮降肺气,加软坚散结之品消其癥(子宫内膜异位症)。经治明显好转,但未治愈。


(七)子宫腺肌病

子宫腺肌病,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侵入或扩散到子宫肌层引起的一种良性病变,多发于30 ~ 50岁的妇女。其病因不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多次妊娠、流产、或炎症,引起子宫壁损伤,使子宫内膜基底层的腺体和间质向肌层侵入。

2.多量雌激素的刺激,促进内膜向肌层生长。

3.子宫内膜碎片,通过血管或淋巴管扩散。

4.催乳素因素:催乳素干扰性激素平衡,影响性腺激素受体浓度,使子宫对雌激素反应异常,而促使子宫腺肌病发生。

临床表现:痛经、月经过多、不孕、癥瘕。

妇科检查:子宫后位,均匀性增大,或局限性隆起,质地硬,有压痛,经期压痛尤甚,宫颈上有紫褐色小点,借助B超和腹腔镜检查可以确诊。B超检查可见:子宫增大,边界清楚,子宫肌层增厚,回声不均匀。该病属中医的痛经、月经过多、不孕症、癥瘕范畴。

病因病机:经期产时(包括正常产、自然流产、药物流产、人工流产等),摄生调养不当,以致瘀血生成;或因正气虚,寒湿热邪乘虚而入,阻滞气机,血行不畅,而致血瘀。瘀血随气血的运行,移植于子宫肌层,发为子宫腺肌病。瘀血阻滞,经血不畅,不通则痛,以致痛经;正气虚,气血不足,经期血泻,气随血下,气血更虚,胞脉胞宫失养,不荣则痛,故而痛经;瘀血积久不散,而成癥;瘀血阻滞胞脉,胞宫难以摄精成孕。治以扶正祛邪、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附病例

例一:痛经(子宫腺肌病)

倪某,女,44岁,已婚。

2009年9月12日初诊:月经周期正常,血量正常,血色黑暗,有小血块,10天净,经期前后小腹冷痛,经期小腹剧痛,喜按喜暖。平时带多,色淡质稀,已5年。舌布满紫黑色瘀斑,已多年,苔薄白,脉细无力。今年9月10日到省第二医院检查,彩色超声显示:子宫体前位,大小约5.0cm×5.61cm×4.61cm,宫壁回声不均匀,外形平滑,子宫内膜厚度约0.71cm,规则欠均质。宫腔内探及O型节育器,位置正常。肌层回声呈粗颗粒状,宫颈长约3.62cm,宫颈内探及多个球形暗区(那囊),约2 ~ 3处,大者直径约0.64cm。左卵巢大小约2.28cm×1.0cm,内2/3为暗区,右卵巢大小约1.9cm×1.61cm。目前宫旁未见明显包块,直肠窝无暗区。CDFI:肌壁间血流稍丰富,盆腔内未见其他明显异常血流信号。超声印象:①子宫腺肌病,②宫内节育器。

证为血瘀所致痛经(子宫腺肌病)。治以活血化瘀、温经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味:

干姜5g            当归15g           川芎10g

白芍20g           生地10g           桃红各10g

甘草10g           桂枝10g           延胡索15g

乌药15g           肉桂10g           小茴香8g

三七粉6g(冲服)    血竭粉6g(冲服)     益母草15g

五灵脂10g         蒲黄10g(包煎)      15剂

9月28日二诊:9月24日月经来潮,腹痛较前减轻,经血量正常,色暗红,有血块,现未净。舌胖大布满瘀斑,苔薄黄,脉细。

11月9日三诊:上方连服月余。9月23日月经来潮,周期与血量均正常,色暗红,有血块,5天净。经前经后腹未痛,经期小腹冷痛减轻。近日带多,色黄质稠,阴痒。舌脉如前。

当归15g           川芎10g           生地10g

白芍10g           桃红各10g         三七粉6g

血竭粉6g          薏苡仁30g         土茯苓20g

鱼腥草20g         败酱草20g         蛇床子15g

14剂

11月23日四诊:11月20日月经来潮,量正常,色暗红,少量小血块,现未净。舌布满瘀斑,色变淡,苔薄白,脉细。

当归尾15g         川芎10g           白芍20g

生地10g           桃红各10g         甘草10g

桂枝20g           肉桂20g           小茴香8g

延胡索15g         乌药15g           益母草15g

血竭粉6g          三七粉6g          五灵脂10g

蒲黄10g           干姜5g

2010年3月29日五诊:上方连服3个月。月经正常,痛经已愈,带下正常。3月5日又到省第二医院检查,彩超提示:子宫体前位,大小约3.81cm×5.3cm×4.18cm,宫壁回声均匀,宫腔内探及O型节育器回声,位置正常,宫颈长约3.83cm,左卵巢大小约2.46cm×1.88cm,右卵巢大小约2.2cm×1.85cm,双卵巢内均为散在中小滤泡回声,目前宫旁未见明显包块,直肠窝无暗区。CDFI: 盆腔内未见其他明显异常血流信号。超声印象:宫内节育器。

诸症皆愈,停药。

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治病必求于本。”患者舌有瘀斑,经期前后及经期小腹冷痛,诊为子宫腺肌病,均系寒凝血瘀所致,治应散寒去瘀。《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疏其血气,令其条达。”故用桃红四物加赤芍、益母草、川牛膝、三七粉、血竭粉、蒲黄、五灵脂等活血化瘀;肉桂、干姜、桂枝、小茴香温阳散寒;延胡索、乌药、川楝子、小茴香行气。血活气行,则气机条达,瘀血便消。


例二:肝郁气滞痛经、癥瘕(子宫腺肌病、卵巢囊肿)

刘某,女,31岁,已婚。

2011年5月28日初诊:月经28天一次,经血色暗红,质稀量正常,7天净,经前乳房胀痛,经期小腹隐隐作痛,喜暖喜按,已5年,末次月经5月5日。素有畏寒手足不温,疲乏无力,动则汗出,大便溏,日1 ~ 2次。舌胖大有齿痕,苔薄白,脉无力。2011年3月8日彩超检查:子宫前位,5.1cm×5.8cm×3.6cm大小,前后边界清,宫壁回声不均,宫腔线居中,子宫内膜厚1.1cm,质地不均,宫颈厚2.3cm,左卵巢大小约2.9cm×1.7cm,右卵巢大小约3.1cm×2.3cm,其上可见1.6cm×1.4cm囊性占位,内呈无回声区,双髋动脉走行良好。超声印象:子宫腺肌病,右卵巢囊性占位(卵巢囊肿)。

证为脾胃虚寒兼肝郁所致痛经、癥积。治以健脾益气、疏肝理气、软坚散结,方用补中益气汤合逍遥散加减:

黄芪20g           党参15g           炒白术10g

陈皮8g            升麻8g            柴胡8g

甘草6g            夏枯草15g         生牡蛎30g(先煎)

紫贝齿30g(先煎)   鳖甲15g(先煎)      昆布20g

茯苓10g           白芍10g           当归身15g

7剂

6月11日二诊:5月31日月经来潮,血量稍增,色红无块,7天净。经前未见乳房胀痛,经期腹痛减轻,他症如前,大便溏,一日一次。舌胖大有齿痕,苔薄白,脉滑无力。

桂枝10g           茯苓20g           猪苓20g

泽泻15g           益母草20g         泽兰20g

薏苡仁20g         车前子10g(包煎)    大腹皮10g

夏枯草15g         生牡蛎30g(先煎)    昆布20g

黄芪20g           党参15g           山药12g

莲子肉20g         21剂

7月6日三诊:月经已正常,经期小腹不适,喜暖,余症皆愈。昨日(7月5日)又做B超检查,显示:子宫前位,大小约4.9cm×3.2cm,前后边界清,宫内回声均匀,宫腔线居中,内膜厚0.6cm,宫颈厚2.5cm,左卵巢2.8cm×2.2cm,右卵巢3.2cm×2.1cm。提示:子宫附件未见异常,子宫腺肌病与卵巢囊肿均愈。舌胖大,苔薄白,脉弦细。

上方14剂。

按:该患一派脾胃虚寒之象,并肝郁之征。脾为气血化生之源,脾虚气虚血少,气虚帅血无力;肝郁气滞,气滞则血滞,皆可形成血瘀,瘀血久不散,移植于子宫肌层,发为子宫腺肌病,属中医的癥。《血证论》说:“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结为癥瘕。”

经期瘀血阻滞,经血下流不畅,不通则痛。素来气血不足,经期经血下泻,气随血下,气血更虚,冲任、胞脉、胞宫失养,以致经期腹痛。治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白芍健脾益气养血,逍遥散疏肝行气。卵巢囊肿,其内包有液体,系有形之物,固定不移,乃属中医之癥,治用五苓散加利水渗湿之药及软坚散结之品,以消其癥。经治而愈。


例三:肾虚闭经(子宫腺肌病)

侯某,女,27岁,已婚。

2011年3月2日初诊:2009年1月,孕两个月胎停育,5月份又自然流产一次。此后,月经周期尚正常,但经量甚少,或点滴即净,血色暗红,无血块,4天净。2010年12月份至今,月经闭止已5月未来,伴有腰痛。舌胖大有齿痕,苔薄白,脉无力,尺脉尤甚。化验六项激素正常。

证属肾虚闭经。治以补肾佐以活血:

菟丝子12g         女贞子20g         五味子10g

覆盆子10g         枸杞子20g         山萸肉20g

巴戟天10g         鹿角片30g(先煎)    紫石英30g(先煎)

桃红各10g         卷柏15g           地鳖虫10g

丹参15g           黄芪20g           21剂

3月26日二诊:3月21日月经来潮,量少色红,无血块,3天净。经期小腹坠痛。牙龈肿痛已3天。舌胖大有齿痕,苔薄白,脉滑数无力。3月24日B超检查:子宫后位,大小约4.7cm×4.8cm×3.7cm,宫壁回声欠均匀,内膜厚0.48cm,提示:子宫腺肌病。

上方加栀子10g,14剂。

4月11日三诊:诸症皆愈。舌尖红,苔薄白,脉滑。

女贞子30g         覆盆子10g         菟丝子12g

枸杞子20g         山萸肉20g         巴戟天10g

鹿角片30g(先煎)   紫河车10g         当归15g

桃红各10g         丹参15g           丹皮10g

9剂

4月20日四诊:近日腰痛,小腹痛。舌红,苔薄白,脉滑数。

上方加栀子10g,28剂。

5月18日五诊:4月23日月经来潮,月经正常,经前乳房胀痛。舌胖大,苔薄白,脉细数。

上方加香附12g。

6月8日六诊:5月27日月经来潮,量色正常。舌正常,苔薄白,脉滑数。今日B超检查:子宫后位,大小约4.6cm×3.6cm×3.4cm,肌壁回声均匀,内膜厚0.45cm,左卵巢2.9cm×2.0cm,内可见较大卵泡约10cm×0.8cm,右卵巢2.8cm×2.3cm,内可见较大卵泡约10cm×0.9cm。子宫直肠窝可见1.4cm×1.0cm的液性暗区。印象:子宫卵巢正常,盆腔积液。舌正常,苔薄白,脉滑。

闭经及子宫腺肌病均已治愈。患者要求治不孕症。故继续治疗。

按:两次流产,损伤肾,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痛。肾藏精,精血同源,肾虚精血少;舌胖有齿痕为脾虚,脾虚气血化生不足,血少胞宫难以充盈,故而月经量少,甚则闭经。气虚血少,血行无力,瘀血乃成,瘀血移植于子宫肌层,发为子宫腺肌病。治病必求其本,故治以补气养血益肾,少佐活血之品。

以上3例,均为子宫腺肌病,属癥积。虽均由瘀血所致,但治未重活血化瘀及软坚散结,而是治产生瘀血之因,正如《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


(八)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由平滑肌纤维和结缔组织组成的良性肿瘤,其发病原因尚不明,但与激素有关,认为是激素反应性肌瘤。子宫肌瘤多发生在30 ~ 50岁的妇女,可单发或多发,以多发者多见。临床多数无症状,但也有子宫出血、月经过多、腹痛、带多、不孕等。用B超及宫腔镜检查即能确诊。

中医无子宫肌瘤之名,但属中医癥积范畴,系由痰湿与瘀血互结而成。瘀血生成原因多端,如经期、产时摄生调养不当,损伤正气,寒湿热邪乘虚而入,寒凝湿滞,阻滞气机,血行受阻,而致血瘀;热灼阴血,血稠流速变慢,而发血瘀;正虚气少,帅血无力,而成血瘀;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王清任《医林改错》中说:“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痰与湿的产生,与脾肾密切相关,脾肾阳虚,运化水湿失常,痰湿内生。痰湿与瘀血相结合,植于子宫内,而发子宫肌瘤。治以扶助正气、祛湿消痰、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附病例

例一:癥瘕(子宫肌瘤、卵巢囊肿)

王某,女,45岁,已婚。

2007年5月15日初诊:昨日(5月14日)检查身体,发现子宫有2.1cm×1.9cm大的肌瘤,右卵巢有一囊肿,1.2cm×2.2cm大,盆腔少量积液。月经周期正常,经血量多,色暗红,有血块,7天净,经期小腹痛。舌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沉无力。

证为癥积。治以活血化瘀、健脾利水、软坚散结,方用五苓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减:

桂枝10g           茯苓20g           泽泻15g

白术10g           甘草6g            党参15g

泽兰20g           猪苓20g           益母草20g

夏枯草15g         生牡蛎30g(先煎)    紫贝齿30g(先煎)

鳖甲15g(先煎)     丹皮10g           赤芍10g

连服两月

8月8日二诊:月经已正常,昨日又去医院检查,B超结果:子宫肌瘤1.5cm×1.0cm,卵巢囊肿及盆腔积液均消失。舌尖红,苔薄白,脉滑稍数。

桂枝10g           茯苓10g           赤芍12g

丹皮15g           桃红各10g         夏枯草15g

生牡蛎30g(先煎)   紫贝齿30(先煎)     鳖甲15g(先煎)

昆布20g           海藻15g           甘草6g

当归15g           黄芪15g

9月12日三诊:上方连服月余,已无症状。9月11日又B超检查: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积液均愈。

按:该患经血色暗有血块、舌暗有瘀斑,均为瘀血所致。脉无力为正虚,经血量多,系脾虚统摄无权。脾虚运化水湿失职,湿邪内停,瘀久生痰,痰湿与瘀血相结,植于子宫内发为肌瘤;痰湿壅塞于卵巢,生为卵巢囊肿。治用四君子汤合五苓散,健脾益气,利水渗湿。脾为生痰之源,脾健则痰消,水湿去囊肿则除。用桂枝茯苓丸加软坚散结之品,以祛肌瘤。《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方中当归、黄芪补气养血,扶助正气,防病复发。


例二:脾虚癥瘕(子宫肌瘤)

何某,女,34岁,已婚。

2008年6月11日初诊:因阴道出血多,已两月余,经治无效,到市妇产医院检查,B超显示:子宫大小约6.1cm×5.9cm×4.3cm,宫底前方内可见2.9cm×2.5cm的强增光团,诊为子宫肌瘤。

月经28 ~ 30天一行,经血量多,血流如注,一天需用20多块卫生巾,血色淡红,7天净,已两月余。末次月经2008年5月19日。伴有心慌气短,疲乏无力,面色苍白,血红蛋白8.7g/L。舌淡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脉沉无力。

证为脾虚月经量多,兼有癥积。治以健脾消癥,方用四君子汤加味:

黄芪15g           党参15g           茯苓10g

炒白术10g         甘草6g            夏枯草15g

玄参10g           生牡蛎30g(先煎)    紫贝齿30g(先煎)

鳖甲15g(先煎)     昆布20g           海藻15g

浙贝母10g         7剂

6月19日二诊:正值经期第一天,经血量多,色淡红,无血块,仍心慌气短无力。舌淡胖大有齿痕,苔薄白,脉无力。

黄芪15g           党参15g           仙鹤草15g

生地炭30g         乌贼骨30g         山萸肉20g

升麻6g            桂圆肉20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阿胶20g(烊化)      木香8g

当归15g           7剂

6月27日三诊:服上药后,月经量明显减少,5天净,诸症减轻。舌正常,苔薄白,脉无力。

黄芪15g           党参15g           炒白术10g

甘草6g            茯苓10g           当归身15g

夏枯草15g         玄参10g           昆布20g

海藻15g

10月10日四诊:上方连服3个月,月经已正常,诸症皆愈。9月31日又到市妇产医院检查,子宫正常,子宫肌瘤已消,病愈嘱停药。

按:舌胖大有齿痕,脉无力,为脾虚之兆。脾虚统血无力,致月经血下如注,气随血下,因而气血俱虚,则见心慌气短,疲乏无力。血虚不能华面,症见面色苍白,血少则经血色淡红,舌淡,血红蛋白8.7g/L。治用四君子汤加黄芪,健脾补气。山萸肉能补元气,《雷公炮炙论》说山萸肉:“壮元气,秘精。”《医学衷中参西录》说:“山萸肉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山萸肉配升麻,功能壮元气、固涩滑脱、升阳举陷。《医方集解》说:“气壮则能摄血,血自归经。”二诊时,正值经期,方中加止血之品,防止出血过多。

子宫肌瘤实属癥积,方中加软坚散结之药,以消癥积。


(九)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内膜息肉,是由周围组织表面向外突出或偏离的一团组织块。息肉多呈球形或圆柱结构,可以带蒂,或不带蒂。可单发或多发。可以生在任何年龄。有的可以生恶变,如实性息肉中,有的可发生孤立的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肉瘤。良性的子宫内膜息肉多发生在29 ~ 59岁之间。

临床表现:月经过多、经前或经间期出血。大息肉梗死可引起绝经后阴道大出血,或伴腹痛。

诊断:用B超检查,或宫腔镜或生理盐水子宫造影术均可确诊。

子宫内膜息肉,是腹内有形之物,属中医的癥积范畴,是由瘀血、痰湿互结,停聚于子宫内而成。治当活血化瘀、祛湿化痰、软坚散结。方多用桂枝茯苓丸加味。


附病例

例一:癥积(子宫内膜息肉)

冯某,女,32岁,已婚。

2011年3月27日初诊:2月10日普查身体,发现子宫内膜息肉,于2月18日宫腔镜下切除息肉,病理检查提示:子宫内膜腺体呈增生状。3月23日又做B超检查,所见:子宫前位,大小约4.6cm×4.6cm×3.8cm,宫颈长径2.6cm,子宫轮廓清,边缘整,内膜厚0.78cm,子宫壁回声均匀,宫腔底部探及强回声团,0.6cm×0.4cm。左卵巢大小3.1cm×1.9cm,右卵巢大小2.6cm×1.4cm,子宫直径窝未见液性暗区。CDFI未见异常血流信号。诊断意见:宫腔回声团(子宫内膜息肉)。舌胖有齿痕,苔薄白,脉滑。

证属癥积。治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方用桂枝茯苓丸加味:

桂枝10g           茯苓12g           丹皮15g

桃仁10g           红花10g           赤芍10g

夏枯草15g         生牡蛎30g(先煎)    大贝母10g

鳖甲15g(先煎)     玄参10g           昆布20g

紫贝齿30g(先煎)   麻黄10g           熟地10g

海藻15g           甘草6g            20剂

4月18日二诊:月经过期未来(末次月经3月10日),小腹不适,平时月经周期正常,经血量少,似有似无,3天净。舌胖有齿痕,苔薄白,脉滑数。

当归尾15g         川牛膝15g         赤白芍各10g

益母草15g         川芎10g           生地10g

桃红各10g         地鳖虫10g         卷柏15g

香附12g           昆布20g           鳖甲15g(先煎)

夏枯草15g         生牡蛎30g(先煎)    海藻15g

泽兰15g           甘草6g            14剂

5月2日三诊:4月30日月经来潮,血量正常,色红,有血块,今日已净。经期第一天腹痛,血净后腰痛。舌正常,苔薄白,脉滑。4月27日又做B超检查,显示:子宫前位,大小5.0cm×4.4cm×4.2cm;宫颈长2.9cm,子宫轮廓清,边缘整。内膜厚0.84cm,子宫壁回声均匀。右卵巢大小2.8cm×2.0cm,左卵巢大小2.8cm×1.8cm。子宫直肠窝未见液性暗区。CDFI未见异常血流信号。诊断意见:子宫正常。

子宫内膜息肉已愈,予以调经治疗。


例二:癥瘕(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病)

赵某,女,29岁,已婚。

2011年6月4日初诊:2009年11月7日,由省第二医院检查出1.9cm×0.7cm大的子宫内膜息肉。2009年12月1日在宫腔镜下见右壁有息肉样组织,取出送病理检查,提示:增殖期宫内膜,部分息肉样生长。

2010年5月5日,又做B超检查,子宫后位,大小约5.2cm×5.4cm×4.1cm,子宫内膜厚1.2cm,宫腔内可见1.4cm×1.5cm强回声。提示:子宫内膜息肉复发。

2011年5月5日,又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0.12cm ,肌壁欠均匀,宫腔内可见1.5cm×0.6cm强回声,提示: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症。舌正常,苔薄白,脉弦细,尺无力。

证为癥积。治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方用桂枝茯苓丸加减:

桂枝10g           茯苓10g           丹皮15g

桃红各10g         夏枯草15g         生牡蛎30g(先煎)

紫贝齿30g(先煎)   昆布20g           玄参10g

鳖甲15g(先煎)     海藻15g           三棱10g

莪术10g

2011年8月27日复诊:上方连服两月,已无明显症状。昨日又去省第二医院检查,B超显示:子宫后位,大小约5.3cm×5.4cm×4.2cm,子宫回声均匀,外形平滑,子宫内膜厚1.1cm。左侧卵巢3.0cm×2.0cm,右侧卵巢2.4cm×1.9cm,诊断:子宫正常。检查结果: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腺肌症均已治愈。

按:例一与例二均患有子宫内膜息肉,其息肉也是腹腔中有形之物,固定不移,故属中医的癥积范畴。《妇科玉尺》说:“要之妇人积聚之病,虽属多端,而究其实,皆血之所为。”《景岳全书·妇人规·癥》云:“瘀血留滞作癥,惟妇人有之。”赵献可说:“痰阻滞胞络易与血合,而致痰血互结。”瘀血与痰湿互结,停积于胞中,是该癥(子宫内膜息肉)产生的主要原因,故治用桂枝茯苓丸加味,以活血化瘀、祛湿化痰、软坚散结,消癥积。

例一B超显示:直肠窝有液性暗区,是盆腔有积液,方中加茯苓、益母草、泽兰利水祛湿,除盆腔积液。复诊时,发现月经过期未至,故重用活血之品,以活血通经,经治月经来潮。例二除患子宫内膜息肉外,尚兼有子宫腺肌症。子宫腺肌症的特点是子宫肌壁回声不均匀,其病因是瘀血痰湿互结,停聚于子宫肌壁,所以治法与子宫内膜息肉相同。

方中运用了两个对药:

一是麻黄配熟地:麻黄辛温,辛散温通,能温通阳气,散寒凝,调血脉,使气机通畅,故能活血祛瘀血、消痰散结,治癥瘕积聚。《神农本草经》云麻黄“破癥坚积聚”。

熟地:甘温,能滋补阴血,为补血上剂。《珍珠囊》及《本草纲目》均说其能“通血脉”。《本草新编》说:“能消痰……且善行气。”二药相伍,功能散寒凝,温通血脉,补血活血,祛痰散结,破癥坚积聚。麻黄得熟地,无伤阳耗血之弊,且制约麻黄发散之力;熟地得麻黄,补血养阴无滋腻之虞。

二是海藻伍甘草:海藻苦咸,能软坚散结,利水消肿。《神农本草经》曰:“主瘿瘤气,颈下核,破散结气,痈肿,癥瘕坚气,腹中上下呜,下十二水肿。”甘草:甘平,功能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有国老之称。二药合用,能扶助正气,软坚散结,利水消痰,破癥坚,消瘿瘤。甘草配海藻,使海藻散结不伤正气;海藻合甘草,软坚散结、消痰之力倍增。

二药合用,是一对反药,属配伍禁忌,《儒门事亲》有十八反歌诀,如:“藻戟芫遂俱战草”,但前人多有用之。如《外科正宗》卷二中有“海藻玉壶汤”、《证治准绳·疡医》中有“昆布散”、《疡医大全》卷十八中有“内消瘰疬丸”等,方中均是海藻与甘草同用。我临床多用之,未见毒副作用,而效果比单用海藻更好。


(十)子宫内膜增厚

正常的子宫内膜,在增生早期,厚约0.1cm ~ 0.2cm,增生晚期厚约0.2cm ~ 0.3cm;分泌期,逐渐增厚,到分泌晚期,内膜可达1cm。在无排卵性的宫血中,由于反复无排卵周期,可发生子宫内膜增殖症,使子宫内膜增厚,出血反复发作,属中医的“崩漏”范畴。增厚的子宫内膜,虽不象癥瘕一样是腹腔包块,但是增殖出的多余之物,也归于“癥瘕”范畴,治与癥积相同。


附病例

例一:气血虚崩漏(子宫内膜增厚)

葛某,女,32岁,已婚。

2010年8月14日初诊:今年4月7日,左卵巢巧克力囊肿术后,月经周期紊乱,10天或半月一行,血量多,色红,无血块,用药方止,已3个多月,妇科诊为宫血。月经由7月23日至今未净。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1.45cm。心慌气短,疲乏无力,面色苍白,诊为贫血。舌红,苔白厚,脉滑数。

证为崩漏。治以补气养血,佐以凉血止血:

黄芪15g           党参15g           山萸肉20g

葛根12g           升麻6g            桂圆肉20g

仙鹤草15g         乌贼骨30g         鹿角胶20g(烊化)

阿胶20g(烊化)     当归身15g         大小蓟各15g

茜草炭10g         地榆12g           7剂

9月4日二诊:药后血净。8月27日月经来潮,血量多,有血块,色暗红,7天净,经期第1 ~ 2天腹痛。舌正常,苔薄白,脉滑无力。

黄芪15g           党参15g           升麻6g

葛根12g           山萸肉20g         桂圆肉20g

夏枯草15g         生牡蛎30g(先煎)    紫贝齿30g(先煎)

浙贝母10g         昆布20g           玄参10g

鳖甲15g(先煎)

10月10日三诊:9月28日,月经来潮,血量减少,无血块,色淡红,6天净。9月6日B超检查:子宫内膜0.8cm。心慌气短、疲乏无力等均愈,面色明显好转,已见红润。舌正常,苔薄白,脉滑无力。

继服9月4日方。

11月15日四诊:上方又进月余。月经已正常,现无症状。11月12日B超检查:子宫内膜0.7cm。已恢复正常。

按:舌红脉数为血热之象,热迫血行,以致崩漏。崩漏反复发作,而致气血虚,故见面色苍白、心慌气短、疲乏无力,治以补气养血。山萸肉配升麻、葛根,补气举陷,摄血;乌贼骨配茜草炭,为《内经》中的“四乌贼一芦茹丸”,可止血;大小蓟、地榆凉血止血。血止后,气血得以恢复,诸症皆愈。子宫内膜厚,乃是宫血之隐患,故用软坚散结之品,以消增厚之内膜。


例二:脾虚崩漏(子宫内膜增厚)

孙某,女,27岁,已婚。

2010年9月27日初诊:月经10 ~ 12天一潮,血量多,一天用10片卫生巾不止,色暗红,有大血块,不用止血药血不止,前后清宫止血3次无效。月经由9月13日至今未净,血量仍多,小腹痛,心慌气短,疲乏无力,失眠多梦。多次B超检查,均诊为子宫内膜厚。8月29日B超检查,子宫内膜1.4cm。舌淡,苔薄白,脉无力。

证属心脾虚崩漏。治以健脾益气、养心止血,方用归脾汤加减:

黄芪15g           党参15g           桂圆肉20g

炒白术10g         茯神20g           当归身15g

甘草6g            木香8g            鹿角胶20g(烊化)

阿胶20g(烊化)     仙鹤草15g         血余炭10g

棕榈炭10g         7剂

10月4日二诊:上药3剂血即止,他症如前。舌红,苔薄白,脉滑数无力。

上方加焦栀子10g,7剂。

10月12日三诊:上症均好转。舌正常,苔薄白,脉无力。

黄芪15g           党参15g           炒白术10g

升麻6g            柴胡8g            山萸肉20g

甘草6g            当归身20g         炒枣仁20g

茯神20g           鳖甲15g(先煎)      昆布20g

海藻15g           14剂

10月26日四诊:10月18日月经来潮,血量正常,色暗红,经期第1 ~ 2天小腹坠痛,5天净,他症皆愈。舌正常,苔薄白,脉无力。

上方加夏枯草15g、生牡蛎30g(先煎)。

12月1日五诊:上方连服月余。11月20日月经来潮,量正常,色暗红,无血块,5天净。舌正常,苔薄白,脉无力。

2011年1月5日六诊:上方再进月余。月经已正常,昨日B超检查,子宫正常。病愈。

按:该患病崩漏,《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崩漏是“经乱之甚者也”。患者心脾虚,心主血,脾统血,《金匮要略注》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之统摄。”《血证论》云:“血乃中州脾土所统摄”;心虚血无所主,脾虚血无所统,以致崩中漏下。治用归脾汤加减,以补心脾,心气足则血有所主,脾气足则血自归经。其增生之子宫内膜,仍用软坚散结之品治疗。


(十一)卵巢早衰

卵巢早衰,系指建立了规律月经的妇女,40岁以前,由于卵巢功能衰退而出现持续性的闭经及性器官的萎缩,常伴有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雌激素缺乏。临床表现:闭经、性欲低下、阴道干涩、性交困难、不孕、不同程度的更年期症状,如烘热汗出、五心烦热等症。此证多发在20 ~ 30岁的妇女,多以闭经不孕就医。属中医闭经、不孕范畴。

附病例

例一:肾虚闭经(卵巢早衰)

顾某,女,23岁,未婚。

2011年8月6日初诊:闭经4年。月经16岁初潮,月经初潮后正常一年,此后月经闭止不来,曾用激素做人工周期3个月,来潮一次,以后未再来潮,反复用激素做人工周期,无效,无明显症状。于2011年8月6日在省医大第一医院检查,B超显示:子宫体前位,大小3.2cm×3.3cm×2.2cm,轮廓清楚,肌层回声均匀,子宫内膜厚0.5cm,宫颈厚1.7cm,未见异常回声。印象:子宫体积小。化验激素:雌二醇45(正常值49 ~ 291),促黄体激素8.12(正常值10.8 ~ 58.62),泌乳素12.17(正常值3.34 ~ 26.72),孕酮1.26(正常值<0.68 ~ 0.78),促卵泡激素9.65(正常值16.74 ~ 113.59),睾酮0.57 (正常值0.10 ~ 0.90)。诊为卵巢早衰。舌红,苔薄白,脉无力,尺脉尤甚。

证为肾虚闭经。治以补肾、活血调经,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味:

当归尾15g         川芎10g           生地10g

赤白芍各10g       桃红各10g         地鳖虫10g

卷柏15g           益母草15g         女贞子30g

覆盆子12g         五味子10g         山萸肉20g

巴戟天10g         鹿角片30g(先煎)    20剂

8月28日二诊:8月22日月经来潮,经血量甚少,色黑褐,无血块,5天净。舌红,苔薄白,脉无力。

上方加紫河车10g,30剂。

10月5日三诊:9月20日月经来潮,血量略增,血色暗红,无血块,4天净。舌正常,苔薄白,脉滑,尺无力。

上方加黄芪15g,30剂。

11月9日四诊:10月22日月经来潮,量正常,色暗红,无血块,5天净。舌正常,苔薄白,脉滑,尺无力。

上方10剂。嘱再进行妇科检查。

11月20日五诊:11月15日B超检查:子宫体前位,大小约4.2cm×4.6cm×5.0cm,肌层回声均匀,子宫内膜厚0.8cm,宫颈厚1.8cm,未见明显异常回声。B超印象:子宫正常。激素六项已正常,病愈。

按:子宫又称女子胞、胞宫,是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属奇恒之腑。肾气盛,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子宫才能发育成熟。正常情况下,未生育的成年妇女,子宫大约7cm ~ 8cm长,最宽处约4cm ~ 5cm。子宫发育成熟,月经方能来潮及孕育胎儿。该患虽未到七七之年,但肾气已虚,天癸竭,冲任衰少,以致子宫小,月经闭止而不孕。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讲:“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治用女贞子、覆盆子、五味子、山萸肉、巴戟天、鹿角片、紫河车,补肾治本;用桃红四物汤加益母草、地鳖虫、赤芍、卷柏,活血补血调经。经治子宫由小变大,激素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