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舜癌症治验回忆录 自序

发布时间:2015-10-07 09:18:41 本文来源:石家庄市中医院

余1962年7月毕业于河北中医学院医疗系本科,至今已52年矣,毕业后,按领导分配到河北省西南部山区的峰峰矿务局牛儿庄矿医院工作,该院当时30余人,地处癌症高发区,尤其是食管(贲门)癌高发区。当时统计该地区2小时40分钟有一位食管(贲门)癌患者去世。有的村庄食管(贲门)癌发病率高达10万分之300以上,平均大村每年5~6人死亡,中村每年3~4人死亡,小村1~2人死亡。


当时开胸手术尚未普及,只有省里个别医院能做。放疗更是没有,化疗基本没药。每当看见出殡的行列,上前一问大多因噎膈(当地食管癌名称)死亡。而当时中医药治疗癌症(包括食管癌)并没有找出成功的治疗方药。很多患者来中医科求治,我与中医科另一老医生也皆束手无策(当时中医科只有两名医生),不能妙手回春。中医真的没有良策。我想起在大学时学到的《灵枢九针十二》的一句名言:“疾虽久,犹可毕也;不可治者,未得其法也。”起始,我开始广泛阅读各种中医典籍,寻求古训,博览众方。在临床加以实践,效果并不理想。真所谓,学医三年无病可治,临证三年,无方可用。接着,深入民间,广泛搜集民间有效的土方、单方、验方、秘方等,方圆上百里皆走遍了,有一次为找几种抗癌处方,骑自行车日行180华里,跨过几座山头,还要过一高山湖泊,用船摆渡,爬上人迹稀少的当地最高的山——老爷山。采到药后,第二天返回,大腿都磨破发炎成为脓肿,疼痛难忍,还要骑车返回,饿了吃干粮,渴了饮山泉或井水。


因为采到了药,心情很愉快。当时有一个治癌偏方,即核桃树枝煮鸡蛋,我抽空上山砍核桃树枝,当地盛产核桃,有一些效果,但不显著。又听到一味药叫龙葵,是属茄科的植物,果实小很像茄子。民间传说可以治癌。又上山找这味草药,因为中药房是没有的。龙葵叶子与茄子叶极相似,山上很多,砍下几棵,就背不动了。我每个星期天去砍,后晾干,给患者服用,也有一定效果,但均不理想。


后来找到的偏方很多,比如毒蛇泡酒、斑蝥蒸鸡蛋、蜈蚣、水蛭、天龙、全蝎或泡酒或水煎或研末吞服,能找到的都试了,效果都一般。知道我研究中药治癌,很多村医、祖传中医均把他们所知道的配方送来,后来整理出书时,食管癌配方800余首,胃癌配方900余首,大肠癌800余首,再加上肺癌、肝癌、乳腺癌、淋巴瘤等,总方数近万首。已经出版数部医学专著,待出版的还有数部,约有近千万字。中医找不到治癌的方法吗?我的逻辑思维是:既然有效,就一定有有效成分,我就要找出这个有效成分来,增大有效成分,从量变到质变。到了治疗量疗效自然就会上去。后来我又开始了一件繁重、复杂对我极为陌生的工作——提取中药抗癌有效成分,时年30岁,正是古人云三十而立也。


按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对我来说是跨专业了。中药提取,我根本没学过这些知识,也找不到资料。当地有一位老师的爱人,是1956年南京药学院毕业的高材生,英文很好。我把他大学教材借来学习,并不时请教。终于在我那个小医院建起了一个三间房的实验室。矿务局和牛儿庄矿的实验室知道我正进行抗肿瘤实验,均热情支持了各种仪器、设备,机电科工人师傅大力支持,按我画的图制出了各种仪器设备,我夜以继日分析了上千种抗癌中草药,粗线条的找出了有效部位,进行提取、加工、改变剂型,用于临床,疗效果然显著提高了。依据当时的中药提取技术,我在1970年左右研制成功7021注射液(70年建国21周年)、核桃枝注射液、毛冬青注射液、龙葵注射液、核葵注射液、植物甾醇胶囊(包括β-谷甾醇等系列植物甾醇)。


当时的注射液用先进的过滤技术,已达到浅黄色,注射安全,可以说在当时是质量领先了。这些研究引起了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1973年新华社的一篇内参报导了我的科研事迹,不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的科研处境也显著改变了,被调往一个大型三甲医院,建立肿瘤科,成为学术带头人。当时全国大协作攻癌,号称“六匹马”,有斑蝥、喜树、农吉利、争光81、秋水仙碱等,我参加了各种协作活动。砒霜治白血病,紫杉醇抗癌的研究也都耳熟能详。因为几乎一年一次全国肿瘤会,我都会参加。后来我还研究了白术挥发油软胶囊。数十年来,这些研究不断在扩大、深化,成果很大。参加临床验证了几个有名的临床还在经常应用的产品,如斑蝥素注射液、喜树碱注射液、长春新碱注射液等,以紫杉醇、三氧化二砷影响最为巨大。


虽然中药抗癌研究取得了巨大成果,临床上面临的问题仍然很多。于是我开始了第二阶段研究——中医复方。并于1984年借调到省中医研究所。于1985年下海创办中医肿瘤研究所。1986年抗癌复方太极胶囊通过省市级科委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于1987年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并成为市劳模。这个方剂的组成已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它是一组抗癌中草药有效部位组合产生的一个新的复方。指导思想一是传统中医的辨证论治,二是辨病论治,就是说它必须能抗癌。当时的临床报告是CR+PR=12.5%,获得国家药监局二期临床批件,在当时已经是很不错的成果了。用它治愈了第一个肺癌患者,刘连妮,其病理:低分化鳞癌,未用任何西医治疗。目前健在了26年。


第三个阶段比较漫长,从太极丹以后,我又在反思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结论是从广谱进入窄谱,进入单打一,一种癌一种药。在1995—1996年我形成了一个框架性理论:三辨治癌,就是辨证论治,辨病理论治,辨病位论治。就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行了大范围的搜集中草药抗癌的研究成果,积累下来的专题文件夹或文件袋有730余个,可谓广征厚聚。2005年聚集十余个抗癌配方。2007年治疗第一个食管癌的配方冬龙祛噎胶囊鉴定成功,省科委鉴定,全国领先,并获得国家专利。随后治疗胃癌的参藤消胃积胶囊申报专利成功。至今我已拥有专利13项,专著7部,论文100余篇,省市科技进步奖多项。我们的研究没有停顿,但是这个方向对吗?我反复思索这个问题,我认为中医学是临床医学,首先要求治好患者,好像打仗,打赢才是硬道理,一切努力为打赢。治好患者是最终结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种治疗理论的推广,疗效越来越好,奇迹越来越多。


真可以讲是屡挽沉疴。我们的信心越来越足,这时张伯礼院士的成果给了我们巨大的精神与理论上的支持。他认为:中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中药的研制,特征是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相对清楚,具有“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药物特征,还具有复方、配伍、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多效应整体调控的作用模式等中医药特点。而这正是笔者多年来认为的中医的特色。组分中药有着不可替代的优点:有效、安全、稳定、使用剂量小、质量可控等。我们的医疗实践,正是张伯礼院士理论的一个验证,而典型医案正是验证理论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明之一。


医案,乃临床经验之纪实。继往名医验案可谓汗牛充栋,足给后学者以启发。盖病情变化,隐微曲折,错综复杂,全资医者慎思、明辨四诊之精详,曲体其情、洞悉病服何药而重,服何药而轻,终以何方而获愈,言之确切,揆和法度,叙之方案。使读之者,俨然身临其证,可以启灵机,资参证,融化以为己用,如是始谓医案之良。正所谓学中医难,并非熟读《内经》、《难经》、《伤寒》、《金匮要略》,熟读本草、汤头就可看病,常谓“熟读汤头歌,不如临证多”此为至理名言。


本医案,不以传统之医案格式写。本医案皆为疑难大症,或人们所谓不治之症,不是强调其治疗为何法何方,如何加减用药,而是更强调患者绝对真实身份的确定,诊断之确凿,无病理证实者一概弃之。治疗之有效,生存之时间,随访的记录,时间跨度近30年。笔者本意,使读者阅后相信:中医药对癌症的治疗是有希望的。很可能开启一扇治疗癌症的大门,继而可能对其他难治之症、人类寿命之延长会有重大的贡献。


诸案皆来自实践,由数位徒弟整理成篇,虽绳之以理论,但觉证未能以词达,情未能以文显,杂遢成篇,自视歉仄。才疏学浅,固不敢尚浮夸,更不敢言才华,不过记述继往临床经历,作异曰读书临床之印证而已。至云问世,则吾岂敢。

 

石家庄

张士舜

序于2013年3月30日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