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中医理论一直认为,癌症的发生以“热”为主,为邪气亢盛,痰壅气滞所致。采用的治疗方法也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用的中药自然也是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龙葵等清热解毒药,认为温阳药会加速肿瘤的生长,遂出现肿瘤治疗中大堆清热解毒药杂投的现象,这实际上是一个谬误。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癌症一旦发现往往已进入中晚期,中晚期癌症病人脏腑气血亏虚、阳气偏虚、功能失调、寒邪直中。就是说,癌症最基本的病因不是“热”而是“寒”,所以采用传统方法清热解毒,不啻于南辕北辙,疗效不佳。
《医学入门》指出:“积初为寒,宜辛温消导”。《王旭高医案》明确提出:“积聚之证,大抵寒多热少,虚多实少”,就是说,寒毒是导致肿瘤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寒者温之。温法属中医治疗八法之一,临床上凡寒证、阳虚体质病人,用温法治疗,收效显著。中晚期癌症病人属于寒邪作祟,治疗上,理当用温法。常运用辛温之品配以逐瘀消积、化痰软坚、攻下祛毒的中药,通过临床观察,的确能有效地使多数患者症状缓解,病情稳定,延长生命。但又有人认为具有癌性疼痛的患者服用温热之剂后疼痛多加剧,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晚期癌症多正虚(气阴两虚)邪实,温热之剂可产生伤阴助邪的作用而使症状加重。但张士舜主任医师认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癌症病人疼痛的同时看伴随有哪些症状,当表现出寒邪的一些症状时(比如:怕冷,喜食热食,手足凉等),当用温药,无可厚非。但是当伴随有热邪的一些症状(怕热,手心热,喜食凉食等),此时当用凉药,即清热解毒药。
总之,癌症这一顽疾,病情属性属于阴症,病机属于寒凝,选方用药当以甘温散寒为主。中医认为,肾藏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和发育,张士舜主任医师认为,癌症的增殖离不开肾的生殖,故癌症属于肾的功能失调,再者,顾护阳气是中医治癌必须遵守的原则,治疗当要温补肾阳,古人有“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之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拿病理分型来说,低分化就是气化不足,为阳不足;高分化就是成形有余,为阴有余。结合现代有关肿瘤“血瘀”的研究认为,癌症的本质为肾阳不足,阴寒积聚,即肾阳虚血瘀。下面举一病例简单介绍之。
刘某,男,66岁,河北省衡水人,2008年6月发现进食不利,食少,便干,乏力,进行性消瘦,至7月份前症加重,遂当地检查胃镜:食管中段鳞状细胞癌。后缘于病灶侵犯周围组织,未予手术治疗,听人介绍,于2008年8月15日来我院门诊治疗。主诉:进食不利3月,伴有乏力,怕冷,消瘦,精神差。查体:慢性病容,面色苍白,消瘦,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微滑涩,辨证为脾肾阳虚血瘀。给予:附子6g肉桂6g熟地24g山药24g山萸肉12g云苓9g泽泻9g丹皮9g三棱20g莪术20g冬凌草10g紫草10g灵芝50g核桃枝50g水煎服,7付,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同时嘱咐患者禁食辛辣刺激性、海鲜类食物。二诊:进食不利、怕冷症状改善,乏力改善,效不更方,继服前方15付。三诊:病人乏力症状消失,面色好转,体重增加,进食不利症状偶有出现,嘱其患者少量多餐,细咬慢咽。1年后随访,一般情况尚好,无明显不适。
按:食管癌属于中医“噎膈”范畴,肾为“罢极之本”,此患者乏力,怕冷,纳差,当属于脾肾阳虚,方中以肾气丸加味治疗,方中加大山药的剂量,以加强健脾的功效;用性平的三棱以对抗血瘀的问题;用小剂量的清热解毒之品冬凌草、紫草以“阴中求阳”,疗效甚佳;用灵芝、核桃枝以提高免疫力,通过扶正以祛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