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业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临证可以根据不同主证辨证论治。以烧心、吐酸为主者首先从肝论治。报道称大约有一半的患者表现为烧心。如果病情比较轻、没有明显热象,比如舌质不红、脉象不滑不数,而更多的表现为胸胁胀满、嗳气、心情不畅等。则从肝胃不和论治,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6-10g,白芍10-15g,陈皮10g,枳实6-10g,香附10g,川芎6g,炙甘草6g。如果脉象不是很弦实,则枳实易枳壳,这种情况比较多。本方疏肝有余,和胃不足。因此,实际应用时往往加一些和胃之品,比如加半夏10g、茯苓15g,合方中的陈皮、炙甘草为二陈汤,二陈汤是燥湿化痰、理气和胃基础方;再加炒谷芽15g、炒麦芽20g。
如果临床表现以烧心、吐酸为主,则用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柴胡6-10g,枳壳6-10g,(炒)白芍15g,牡丹皮10g,(焦)栀子10g,香附10g,旋覆花10g,赭石15g,黄连2-6g,吴茱萸1-3g,甘草6g。如果以胃脘灼痛为主一般采用左金丸合化肝煎加减:黄连2-6g,吴茱萸1-3g,栀子10g,丹皮10g,白芍15g,陈皮10g,半夏10g,乌贼骨10g,浙贝母10g,煅瓦楞子30g。左金丸性味较偏,服后常常有胃脘、胸骨后烧热的感觉,所以应用时常常配伍海螵蛸、煅瓦楞子、浙贝母、炒谷芽、炒麦芽等。
如果以“口苦”为主证,同时伴有恶心和/或呕吐,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伴有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则从“胆热犯胃证”论治,清化胆热,降气和胃,以龙胆泻肝汤合温胆汤加减。龙胆草3-6g,柴胡6g,(焦)栀子10g,黄芩10g,当归10g,旋覆花10g,赭石15g,半夏10g,竹茹10g,枳壳10g,陈皮10g,甘草6g,此时枳壳易枳实更对症些。
中医共识中提到温胆汤,在GERD临床单独使用的不多,往往根据辨证情况与它方配伍应用。方中有半夏、陈皮之辛燥,又配伍竹茹、枳实之微凉,但郭教授认为此方总体略微偏凉,其应用指征是痰热郁阻。主证是呕恶食少,胸脘满闷,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其中二陈汤用一般量,竹茹、枳实则视体质强弱用6-10g。如果以痰郁为主不见热象,而以咽喉不适如有痰梗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嗳气或反流者,则根据“中医共识”的气郁痰阻证论治,开郁化痰,降气和胃,方剂选用旋覆代赭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旋覆花10g,赭石15g,半夏10g,厚朴6g,茯苓15g,紫苏叶6g,枳壳6-10g,香附10g,太子参15g,生姜10g,大枣3枚、甘草6g。
“共识”中的中虚气逆证也称为肝郁脾虚证。体质较弱、病情较轻,或者应用西药控制症状后的维持治疗常见这一证型。四逆散、六君子汤都采用一般用量,不宜偏颇,常加海螵蛸、三七、白芨等。还应可根据肝郁与脾虚的偏重加味,比如肝郁明显则加香附、佛手、当归;脾虚明显则加黄芪,虽然黄芪升补,但脾升胃降是相辅相成的,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才更有利于胃气和降,甚至有时应用升陷汤(黄芪、党参、白术、当归、柏子仁、升麻、柴胡、桔梗、炒谷芽、枳实。)加味治疗GERD而效。
血瘀形成的病机不同,治疗有异,“中医共识”的瘀血阻络是从肝气郁结逐渐发展而来,气滞血瘀明显,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灼痛或刺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没有虚像,为单纯的实证,所以应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中西医共识”的气虚血瘀证是从脾虚气滞而来,虚实夹杂,所以,以四君子汤合丹参饮加减治疗。此时,烧心吐酸往往不是主证。因为到了血瘀形成的阶段,证情一般比较复杂,此时在具体用药上不好统一,多是自己的经验用药,但总的原则应该是活血不碍脾、不伤血的前提下使胃气和降,脾气敦厚,恢复其正常的升降功能。
“中西医共识”提出了寒热错杂证,治以辛开苦降,和胃降气,方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泻心汤的主治证是痞满,临床应用的关键主要是辨明寒与热的多少,从而确定寒药与热药的用量配伍。
另外,在临床上常遇到以下几种证型:
1.饮食停滞:嗳气伴有(不消化的)酸腐臭味,嗳声闷浊或恶心,嗳气不连续发作,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大便有(不消化的)酸腐臭味或便秘,舌苔厚腻,脉象滑实。
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方药:越鞠保和丸加减:川芎6g,苍术6g,醋香附10g,炒栀子10g,半夏10g,陈皮10g,云苓15g,炙甘草3g,鸡内金10g,焦三仙30g,大黄3g,段瓦楞子30g。
2.脾胃湿热: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口甜粘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方药:黄连温胆汤:黄连6g,半夏10g,陈皮10g,云苓15g,甘草6g,枳实6g,竹茹6g,吴茱萸2g,厚朴6g,旋覆花10g,紫苏6g,炒栀子6g,大黄炭3g,煅瓦楞子30g,海螵蛸15g。
3.寒湿郁滞:食少纳呆,腹胀便溏,泛恶欲吐,嗳气吞酸,口淡不渴,头身困重,肢体倦怠,舌质淡、舌苔白厚腻或水滑,脉濡缓。
治法:温化寒湿,行气和胃
方药:半夏12g,陈皮10g,云苓15g,炙甘草6g,党参15g,苍术10g,白术10g,吴茱萸3g,焦三仙30g,白豆蔻10g,藿香10g,佩兰6g。
4.脾胃阴虚:症见嘈杂烧心,吞咽哽噎不顺,胸骨后或胃脘部隐痛,口干咽燥,渴不欲饮,五心烦热,乏力,或体瘦,大便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或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降逆
方药:启膈散加减:沙参15g,丹参15g,浙贝母10g,茯苓15g,郁金10g,石斛10g,生地15g,牡丹皮6g,川楝子6g,半夏10g,陈皮10g,甘草6g,煅瓦楞子30g,香橼10g。
5.肝肾亏虚 胃气不和:饮食哽噎不顺,咽干不渴,食少腹胀,午后加重,神疲乏力,腰腿酸软,舌质嫩红、无苔或少苔、舌面光亮水滑,脉弦细无力。
治法:滋养肝肾,理气和胃
方药:熟地黄15g,当归10g,白芍10g,干姜6g,炙甘草6g,白术10g,茯苓10g,半夏10g,陈皮10g,海螵蛸15g,炒麦芽15g,炒谷芽15g,砂仁3g,
6.脾胃气虚:反酸,泛吐清水,胃脘冷痛胀满,食欲不振,嗳气,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药:香砂六君子加减: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6g,半夏10g,陈皮10g,木香6g,砂仁3g,煅瓦楞子30g,海螵蛸15g,黄芪10g,大黄炭3g。
7.气血两虚:嘈杂而兼面白唇淡,心悸头晕,失眠多梦,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补益心脾
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10g,白术10g,黄芪10g,当归10g,炙甘草6g,茯神15g,远志6g,酸枣仁15g,木香6g,龙眼肉10g,半夏10g,陈皮10g,海螵蛸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