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脾胃为中心辨治心律失常(四)

发布时间:2017-05-13 11:56:01 本文来源:石家庄市中医院

 3 健运脾胃,运化水湿,以调和三焦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胃亏虚,运化失常,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内停,壅遏三焦,导致三焦气机闭阻;水湿上凌,犯越心脉,则会出现心律失常的发生;水湿久蕴成痰,痰阻心脉,也是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因此健运脾胃,运化水湿,也是治疗心律失常的常用方法。

      湿有内湿和外湿之分,其中内湿的产生总与脾胃相关。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增加了湿邪的致病的机会,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及辛辣炙煿之品,伤及脾胃,湿邪内蕴;夏季酷暑,过量食用冷饮,普遍应用空调风扇等防暑措施,使得汗出不透,体内水液没有得到有效透发,郁闭于内,化而为湿;再者过度输液等医源因素,也使得体内水饮之邪蓄留。故湿邪致病四季可见。

      古人云“湿邪当以温药和之”,辨治湿证,慎用苦寒,以防戕伐阳气。喜用对药苍术、白术,健脾与运脾以燥湿;杏仁、白蔻仁、薏苡仁三药同用,宣肺、调中、渗下,调畅三焦气机,以清利湿热;茵陈、藿香、佩兰、竹茹清宣中上二焦湿热;滑石、车前子、玉米须通利小便,湿走下焦。 “风能胜湿”,风行则湿化,正如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云:“湿寒之胜,当助风以平之”。故常在燥湿、清化、淡渗、通利之中加入风药,如防风、羌活、荆芥、葛根之品,收效显著。

      4 调和肝脾,解郁清心,以宁心定悸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情志因素对人体身心健康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灵枢》指出:“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中医基础理论认为“心藏神”,心为君主之官,与情志变化密切相关。心律失常患者多病程缠绵、反复难愈,多有心神不宁、欲悲欲泣、情绪低落、不寐、烦躁易怒等肝郁气滞的症状。肝气郁结,久而化火,横逆犯脾,继而出现食少纳呆,脘痞胀满,倦怠乏力等肝脾不调之症。

   治疗上应心、肝、脾三脏同治,予以调和肝脾,解郁清心之法,宜取小柴胡汤、逍遥散、柴胡疏肝散、菖蒲郁金汤、小定志丸之意,以柴胡、郁金、石菖蒲、薄荷、预知子、百合、合欢花、制远志、龙骨、牡蛎等为主药。其中黄连、百合,用于内有郁热之心悸;菖蒲、郁金清营透热祛痰;预知子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柴胡疏肝解郁、退热理脾;合欢花、薄荷清心解郁;远志宁心安神定悸;龙骨、牡蛎重镇安神。

    临床中有不少处于更年期的女性患者,经常情绪不佳,处于焦虑紧张状态,影响了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对于此类患者,在其服用中药汤剂的同时,配合服用中药药茶,选用玫瑰花、玳玳花、合欢花、菊花、薄荷等疏肝理气,解郁清心之品,以助药力;同时少佐山楂、陈皮等健脾消食,顾护脾胃。药茶的使用,既易于接受,又使药力发挥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