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湿论治心律失常(一)

发布时间:2017-05-13 11:49:29 本文来源:石家庄市中医院

 “湿”在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湿邪致病亦有其独特的特点,心律失常从湿论治强调其病程发展的缠绵性,反复性。“心”居上焦,上焦如雾,需有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气血津液之生成、糟粕之排泄,才可有心肺之若雾露之溉大地。可见三焦气机之时常将影响心之功能,出现心悸等不适。而湿邪无处不在,湿邪犯表,则令人头重身困,四肢酸楚,身不扬;湿滞经络,流注关节,则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痛处不移;湿流下焦,则小便混浊、不利、大便溏泄,或下利脓血,甚至妇人带下粘稠腥秽;湿邪留滞于上焦,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无能,从而出现心悸等不适。将湿邪与三焦辩证相结合,体现气机升降之序、阴内阳外之置。临床上往往三焦并治。宜开宣上焦,畅通中焦,渗利下焦,佐以活血理气、温阳通络,使邪有出路。湿邪去,气机畅,阳气通,心神自安。
朱丹溪认为:“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叶天士也说:“吾吴湿邪害人最多”。湿病及与湿有关的证候存在于中医的临床各科之中,《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湿淫所胜……民病积饮,心痛,耳聋”。《难经五十难》云:“假令心病,中风得之,为虚邪,伤暑得之为正邪……中湿得之为贼邪”,指出湿邪能导致胸腹心痛、心病,可以说是湿邪与冠心病相关的最早记载;张仲景更是将湿邪导致的冠心病进行了具体论治。《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所记载的治疗胸痹的“茯苓杏仁甘草汤”、“薏苡附子散”实际上就是用醒脾化湿法、散寒除湿法论治冠心病的良方,至今仍在临床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