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崩漏是妇人不在经期,阴道不规则出血,即非经期阴道出血,称为崩漏,也称“崩中漏下”。一般以来势急,出血量多,谓之崩(若山崩);来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断,称为漏(如器之漏)。《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漏下候》云:“非时而下淋漓不断谓之漏下”“忽然暴下谓之崩中”。崩与漏临床表现虽有不同,但发病原因及机理是相同的,在该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互相转化,如久崩不止,气血耗损,可转为漏;久漏不愈,病势日进,又可成崩;崩为漏之极,漏为崩之渐。正如《济生方》曰:“崩漏之疾,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另有暴崩,较一般的崩证来势更猛,出血量更多,病情危重,称为暴崩。《景岳全书》云:“崩淋之病,有暴崩者。……暴崩者,其来骤。”
崩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别论》:“阴虚阳搏谓之崩。”漏最早见于东汉《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历代医家多有论述。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崩漏是多种疾病表现的共同症状。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宫血)、生殖器官炎症、子宫肌瘤、妇科的癌症、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均能引起阴道不规则性出血,都属中医“崩漏”范畴。
崩漏为常见病,多发病,以青春期、更年期或大小产后多见。属妇科的疑难病。又因崩中出血量多、来势猛(如山崩地裂),往往给病人造成大出血,使气随血脱,而成危证,即常说的失血性休克,所以又属妇科的危急病。
二、病因病机
其发病机理,为冲任损伤,不能摄血所致。其病因复杂,但可归纳为虚、热、瘀、气郁、外伤等。
(一)虚
有脾虚、肾虚、脾肾同虚、肝肾虚、气血虚、脏腑虚等。由于正虚,冲任失养,不能制约其血,而发崩漏。《诸病源候论》说:“崩中漏下是由劳伤气血,气血俱虚,脏腑损伤,冲任二脉虚损之故。”常见的有肾虚与脾虚。
1.肾虚
病因:①先天不足,肾气稚弱,天癸未盛,冲任未充。②早婚多产,甚至屡次人工流产。③房事不节,肾精暗耗。④手术不当,损伤冲任胞宫,连损其肾。⑤七七之年,肾气渐衰。⑥久病及肾,以致肾虚。
病机:①肾虚封藏失职,冲任不固,以致崩漏。②肾阴虚,阴虚生内热,热扰血海,血海不宁,而致崩漏。《东垣十书·兰室秘藏·妇人门》说:“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
2.脾虚
病因:①思虑过度。②饮食不节。③劳倦过度等伤脾。
病机:脾伤则气虚下陷,统摄失司,冲任不固,以致崩漏。《妇科玉尺·崩漏》说:“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致令妄行。”
(二)热
热有实热与虚热之分:
1.虚热
病因:①素体阴虚。②七七之年,阴精渐亏。③房劳多产,暗耗肾阴。④久病伤阴。⑤失血伤阴等,以致阴虚。
病机:阴虚生内热,虚火内炽,扰动血海,以致崩漏。崩漏伤血,致使阴更虚,冲任失养则不固,造成崩漏反复发作,成恶性循环。
2.实热
病因:①素体阳盛,阳盛则热。②情志抑郁,肝失疏泄,以致肝郁气滞,郁久化热。③情志过极,肝疏泄太过,伤肝化火。④外感热邪或湿热之邪,化热化燥,损伤阴络。⑤过服辛辣温燥之品,以助热。⑥多食膏粱厚味,损伤脾胃,湿邪内停,郁久化热。
病机:热伤冲任,冲任不固,而发崩漏。
(三)瘀
产生瘀血原因甚多:①寒邪凝滞,血行不畅,而致瘀。②热灼津伤,津少血稠,血流变慢致瘀。③气帅血行,气虚帅血无力,成瘀。④气滞则血瘀。⑤阳气虚,血运行动力不足,以致血瘀。⑥阴虚血少,血行迟缓可致瘀。⑦湿邪阻滞,气机不畅,血行受阻,而成瘀。⑧经期、产后,余血未尽,宿血停留,而成瘀。
病机:瘀血阻滞,冲任胞宫之脉络受阻,血不循经,溢于脉外,而致崩漏。
三、辨证论治
(一)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是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1.塞流:即止血。崩漏大出血时,必先塞流止血,否则气随血脱,造成脱证。留得一分血,便留得一分气。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再者,气能生血。《医方集解》说:“盖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漏证,看似出血量少,但长期漏,必伤气血,且能成崩证,所以也要塞流。在止血时,要视其虚实寒热,分别施治,不可专事止血。
2.澄源:即澄清本源,明确病因病机,辨证施治,是治疗崩漏的关键。切忌不问原因,不辨证,就用寒凉或温补之剂,以犯虚虚实实之戒。
3.复旧:即固本,调理善后,恢复机体功能,增进身体健康。
(二)辨证施治
1.辨血的属性
崩漏的主证是血证,因此首先要辨血的属性。如血色淡,质稀是血虚,属虚证;血色淡质稀,夹有水浆或夹带黏物,为血虚有湿;血色晦暗质稀,多属虚寒证;血色鲜红或紫红,质黏稠属热证;血色紫黑质稠,属虚热;血色紫黑夹有黏腻水浆,属湿热;血色紫暗,夹有血块为血瘀证;血势骤急多气虚;久崩久漏为气血虚,或有瘀滞;淋漓不断多气虚或血滞。
2.脾虚崩漏
妇科证候:崩或漏,血色淡红,质稀薄。
全身症状:面虚浮色苍白,气短神疲,倦怠无力,食少便溏,腹痛绵绵,或不痛。若病久,可见久泻浮肿,脱肛,子宫脱垂等。舌淡胖大,或有齿痕,苔薄白,脉无力,出血过多,可见芤脉。
治疗原则:补气摄血、养血调经,方用自拟益气归经汤:
黄芪15g 党参15g 山萸肉20g
升麻6g 葛根12g 荆芥炭15g
桂圆肉20g 当归身10g
方解:《证治准绳》说:“治崩先以养血升提,加诸止血药止之。”方中黄芪、党参健脾益气,气足能摄血,血自归经;当归身、桂圆肉养血调经;《雷公炮炙论》说山萸肉:“壮元气,秘精。”配升麻、葛根能补气升阳举陷;荆芥炭止血,引血归源。
3.肾虚崩漏
①肾阴虚崩漏
妇科证候:崩或漏,出血鲜红,质稠,或伴有不孕。
全身症状: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腰痛,五心烦热,烘热汗出。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疗原则:补肾滋阴。方用左归丸去牛膝合二至丸加减:
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萸肉、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女贞子、旱莲草、仙鹤草、阿胶。方中熟地、龟板胶、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补肾阴;山萸肉补肾秘精,菟丝子、山萸肉平补肾阴肾阳;鹿角胶补肾阳止血,有阳中求阴之意。《景岳全书》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②肾阳虚崩漏
妇科证候:崩或漏,出血色淡质稀。
全身症状:面色白或晦暗,形寒肢冷,腰腿酸软,性欲低下,小便清长,或尿后有余沥,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治疗原则:补肾阳、固冲止血,方用右归丸去附子加黄芪、赤石脂、禹余粮。
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子、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黄芪、赤石脂、禹余粮。
方中肉桂补火助阳;杜仲、菟丝子、鹿角胶补肾阳,固冲任止血;山萸肉、山药补肾阴,益精血,固滑脱;赤石脂、禹余粮固本止血;熟地、枸杞子补肾阴,培补下元而固本,本方亦取阴中求阳之意;当归配黄芪,为当归补血汤,以补气养血,补脾摄血。
4.血热崩漏
①实热崩漏
妇科证候:崩中或漏下,血色鲜红,或紫红,质稠,或有血块。
全身症状:面红目赤,身热,心烦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数或洪。
治疗原则:凉血止血、补血调经,方用芩连四物汤加味:
当归、川芎、生地、白芍、大小蓟、槐花、地榆、黄芩、黄连。方中四物汤补血调经,大小蓟、槐花、地榆凉血止血;芩连清热泻火,热清血凉,血凉则静,血自止。
②虚热崩漏
妇科证候:崩或漏,血色鲜红,质稠。
全身症状: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烘热汗出,面颊潮红。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疗原则:养阴凉血,方用两地汤加味:
生地、玄参、白芍、麦冬、地骨皮、阿胶、大小蓟、槐花、地榆。方中生地滋阴清热,凉血;地骨皮清骨中热;玄参、麦冬滋阴壮水;白芍、阿胶养血益阴。《傅青主女科》说:“治之法不必泻火,只专补水,水既足而火自消矣。”加大小蓟、槐花、地榆,凉血止血。
5.瘀血崩漏
妇科证候:崩中或漏下,血乍来乍去,血色暗红,或紫红,有血块,或质稠。
全身症状:小腹刺痛,拒按,血块排出痛减。舌暗红,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涩或弦。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调经止血,方用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味:
当归、川芎、生地、白芍、桃仁、红花、五灵脂、蒲黄、三七粉、血竭粉、茜草炭。方中四物汤补血调经;桃红活血化瘀;五灵脂、蒲黄、三七、血竭粉、茜草等活血止血,活血止痛。
(注:临床要结合引起瘀血原因,加相应的药物)
6.气郁崩漏
妇科证候:崩或漏,出血量时多时少,血色暗红,有血块。
全身症状:素有性情抑郁,胸胁胀满疼痛,经前经期乳房胀痛,小腹胀痛,胀甚于痛。舌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
治疗原则:疏肝理气、开郁止血,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味:
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香附、陈皮、甘草、仙鹤草、乌贼骨、茜草炭。方中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开郁,加仙鹤草、乌贼骨、茜草炭止血,也可用逍遥散加味。
7.外伤崩漏
妇科证候:崩或漏,出血有多有少,血色鲜红,或暗红。
全身症状:有升高坠落、跌打损伤、负重劳累过度、剧烈运动等外伤史。腹痛或不痛。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补气止血,方用复元活血汤加减:
当归、柴胡、红花、甘草、炮山甲、大黄、桃仁、黄芪、三七粉、血竭粉。
《傅青主女科》说:“妇人有升高坠落,或闪挫受伤,以致恶血下流,有如血崩之状。”又云:“治法须行血以去瘀,活血以止痛。则血自止而愈矣。”故治用复元活血汤加活血止血之品。
四、体会
1.治疗原则上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遵守治崩漏三法。但我在临床上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标本同治,其效果比单纯止血效好。
2.崩漏虚证多,实证少;热证多,寒证少。又以脾虚者多见。
3.崩漏确属血瘀者,可大胆用活血化瘀药,瘀去血自止。
4.崩漏出血,不能单以血块定血瘀,大出血时,子宫内存的血,一旦排出,即是大血块。所以治疗时要全面了解病情,辨证施治。
5.崩漏不可以脉数定有热。因大出血或长期出血,使气血虚,心跳加快,脉随之加快,而见脉数。仍是要辨证施治。
6.暴崩证,看似很重,但收效快,正气易恢复。久崩久漏,看似病轻,但病程长,正气难复。
附病例
例一:脾虚崩漏(室女崩漏)
马某,女,19岁,未婚。
1991年8月8日初诊:13岁月经初潮。月经开始来即2 ~ 3个月一行,血量正常,色红无血块,5 ~ 6天净。15岁时阴道大出血,继发贫血,经治而愈。近半年来,阴道又出血,量不多,淋漓不断,开始用药可止,但近3个月,中药、西药皆无效,方来求医。
刻诊:阴道出血,血色淡红,血多时有血块,淋漓不断。伴有头晕失眠,心慌气短,少腹空坠,疲乏无力,面、唇、舌、甲均无血色。血红蛋白5g/L。西医诊为宫血兼贫血。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证为脾气虚血少所致崩漏。治以健脾益气补血,方用圣愈汤加味:
黄芪15g 党参15g 当归10g
生地炭30g 藕节炭30g 白芍10g
艾炭10g 川芎6g 仙鹤草15g
血余炭10g 棕榈炭10g 阿胶10g(烊化)
3剂
8月15日二诊:上方1剂血减,2剂血止。现仍头晕,心悸气短,纳增,二便正常。面色白,唇甲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黄芪15g 党参15g 当归身10g
白芍10g 熟地10g 艾炭10g
阿胶15g(烊化) 25剂
9月15日三诊:诸症皆愈,体力增强,血红蛋白11g/L。9月7日月经来潮,血量少,色淡红,无血块,5天净,经后两日小腹不适。舌淡,苔薄白,脉细。面色如常人,已能干家务活。
按:月经13岁初潮,脏腑未盛,脾尚弱,气血化生不足,血海不能按时满溢,以致月经2 ~ 3个月一行。脾虚摄血无力,故而崩漏反复发作。气随血下,则气血更虚,用四物汤加艾炭、阿胶补血止血。《医方集解》云:“盖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用黄芪、党参补无形之气,以生有形之血,气足则能统血,血自归经。”
例二:脾胃虚寒崩漏
刘某,女,38岁,已婚。
2011年4月20日初诊:阴道出血,淋漓不断,已两月余,血量多,色淡红,无血块。伴有心慌气短,疲乏无力,素有畏寒肢冷,下肢浮肿,带多色白质稀,有时恶心纳呆,大便溏,一日1 ~ 2次,已两年。舌淡胖大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无力。
证为脾胃虚寒所致崩漏。治以健脾益气、温经止血,方用附子理中丸合四君子汤加减:
黄芪15g 党参15g 茯苓10g
炒白术10g 甘草6g 附子8g
炮姜炭4g 艾炭10g 仙鹤草15g
乌贼骨30g 荆芥炭10g 三七粉6g(冲服)
砂仁8g 17剂
5月11日二诊:服上药两剂血止,畏寒肢冷、恶心纳呆已愈,心慌气短、疲乏无力、大便溏均已减轻,但带多色白,质稀如水。舌淡,苔薄白,脉无力。
黄芪15g 党参15g 苍白术各10g
薏苡仁20g 芡实20g 甘草6g
干姜4g 附子8g 20剂
2011年8月6日三诊:7月31日月经来潮,小腹冷痛,自选上方服用两剂症减。因月经将要来潮,故前来就医。舌正常,苔薄白,脉滑。
当归15g 川芎10g 白芍10g
熟地10g 延胡索15g 川楝子10g
乌药15g 小茴香8g 干姜4g
五灵脂10g 蒲黄10g(包煎) 7剂
按:患者脾胃虚寒,脾虚统摄无力,以致崩漏。治用附子理中丸合四君子汤,加艾炭、荆芥炭、乌贼骨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健脾益气,气足则能摄血;加三七活血止血,止血而不留瘀。
崩漏愈后,带又增多。傅青主曰:“带下俱是湿证。”脾虚湿邪下注,冲任不固,带脉失约,以致带下增多。《血证论》曰:“治宜和脾以利水,治脾即是治带,治带即治水也。”故治用苍白术、薏苡仁健脾利水除湿。《女科撮要》认为带下病之因是:“脾胃亏损,阳气下陷所致”,因而用黄芪、党参、芡实补脾益气;用附子干姜补阳气。附子味辛大热,功能补火壮阳,回阳救逆。《珍珠囊》说附子:“温暖脾胃,除脾湿肾寒,补下焦之阳虚。”干姜辛热,入脾胃经,能温中散寒回阳。炮姜炭,温经止血。《珍珠囊》说:“干姜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
例三:肾阴虚崩漏
徐某,女,54岁,已婚。
2004年6月5日初诊:阴道出血,淋漓不断,已有3月,近4天血量骤增,血流如涌,色红有血块,伴有头晕心慌,倦怠乏力,动则汗出。素有手足心热,心烦,烘热汗出。舌红无苔,脉细数。
证属阴虚内热所致崩漏。治以滋阴凉血止血,方用二至丸合两地汤加减:
女贞子30g 旱莲草20g 生地炭30g
玄参10g 白芍10g 麦冬10g
地骨皮20g 藕节炭30g 槐花20g
地榆12g 三七粉6g(冲服) 丹皮炭10g
阿胶20g(烊化) 7剂
6月11日二诊:药后血减,他症如前。舌红少苔,脉细数。
上方7剂。
6月18日三诊:服上药两剂血止,诸症减轻。舌红,苔薄白,脉细数。
上方去藕节炭、三七粉。连服月余,诸症皆愈。
按:患者素来阴虚,阴虚生内热。朱丹溪云:“真阴不足,则阳胜于内。”内热扰动血海,血海不宁,以致崩漏下血。治用二至丸合傅青主的两地汤加减,滋阴退蒸热。傅青主说:“治之之法不必泻火,只专补水,水既足而火自消矣。”内火消,血海静,血自止。
例四:血热崩漏
赵某,女,17岁,学生。
2005年10月12日初诊:月经10 ~ 30天一次,血量多,色鲜红,无血块,10 ~ 20天净,已半年余。现经血40天未净,无明显不适。面色萎黄,血红蛋白9.3g/L。舌红,苔薄白,脉滑数。
证属血热所致崩漏。治以补血调经、凉血止血,方用芩连四物汤加味:
当归身10g 生地炭30g 白芍10g
川芎6g 黄芩10g 黄连10g
藕节炭30g 大小蓟各15g 水牛角30g(先煎)
侧柏炭12g 槐花20g 地榆12g
7剂
10月19日二诊:药服3剂血即止。舌红,苔薄白,脉数。
上方7剂。
10月26日三诊:10月22日月经来潮,血色红,无血块,现未净,小腹微痛。舌红,苔薄白,脉数。
上方加蒲黄10g(包煎)、五灵脂10g,7剂。
2006年1月11日追访,月经已正常。
按:舌红脉数,系血分有热,热迫血妄行,以致月经先期、经期长、甚至崩漏。治用四物汤补血调经,芩连清热泻火,热清则血静,又加大量凉血止血之品,故而速愈。
例五:暴怒暴崩
王某,女,26岁,已婚,售货员。
2006年7月12日初诊:与顾客争吵,又遭领导批评,暴怒致崩。经血暴下如注,色暗红,有血块,胸胁少腹胀痛,乳房尤甚,郁闷欲泣。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弦。
方以逍遥散加味:
当归身、白芍、茯苓各10g 甘草、柴胡各6g
薄荷、煨姜各3g 生地炭、藕节炭各30g
仙鹤草10g 香附10g 茜草炭10g
三七粉3g(冲服) 3剂
二诊:药后血止,但仍胸胁满闷不舒,乳房胀痛,喜叹息。舌淡苔白,脉弦细。
予逍遥丸10袋,巩固疗效。
按:肝在志为怒,《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逆。”气逆则血逆。患者暴怒伤肝,肝气横逆,血随气逆,血不循经,则暴崩血下。治用逍遥散加香附,疏肝理气,肝气疏畅,则气顺,气顺则血顺,血自循经,崩漏自止。
《杂病源流犀烛》曰:“治怒难,惟平肝可以治怒,此医家治怒之法也。”《本草正义》说:“白芍补血,益肝脾真阴。肝气恣横,则白芍也。”《药品化义》云:“白芍药微苦,能补阴,略酸,能收敛。……又取酸以抑肝。”总之白芍能平抑上逆之肝气,而制怒气,肝气顺畅,则血顺,血能循经而血止。
例六:血瘀崩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
王某,女,45岁,已婚。
2007年3月14日初诊:月经一直正常,近3年阴道出血,量不多,淋漓不断。曾清宫与服中西药,均无效。西医妇科检查,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现血量多,色暗红,有血块,小腹不适,腰酸尿频,总有尿意。舌暗,苔薄白,脉沉无力。
证为肾虚血瘀所致漏证。治以补肾活血化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味:
当归15g 川芎10g 生地10g
白芍10g 桃红各10g 三七粉6g(冲服)
血竭粉6g(冲服) 山萸肉20g 菟丝子12g
益智仁15g 桑螵蛸20g 续断18g
狗脊20g 7剂
4月4日二诊:药服3剂,血即止,尿已正常,但仍腰酸,食后胃脘胀满、嗳气,已两天。舌暗,苔薄白,脉沉无力。
当归尾15g 川牛膝15g 赤白芍各10g
益母草15g 川芎12g 生地10g
桃红各10g 血竭粉6g(冲服) 三七粉6g(冲服)
女贞子30g 五味子10g 山萸肉20g
紫河车10g 鹿角霜20g 砂仁8g
21剂
5月15日三诊:4月29日月经来潮,血量正常,色暗红,有血块,7天净,经期小腹微痛。舌暗,苔薄白,脉沉无力。
上方15剂。
6月2日四诊:5月27日月经来潮,血量正常,色暗红,无血块,4天净。舌暗,苔薄白,脉滑。漏证已愈,停药。
按:舌暗,经血色暗有血块,为瘀血之兆。《女科经纶》引陈无择曰:“恶血不消,郁满作坚,亦或崩中。”瘀血阻滞,血溢脉外,而致崩漏。治用桃红四物汤加活血之品,以活血化瘀,止血疗崩漏。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酸尿频,故方中加大量补肾之品。
例七:经断复来(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
王某,女,61岁,已婚。
2008年3月29日初诊:55岁绝经,素有带多,色白有臭味,已10年;近3个月,阴道出血,量不多,色淡红,有小碎血块,淋漓不断,小腹坠痛,腰痛,大便溏,一日一次。家属恐是癌症,到处求治,无效。
2007年12月,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约1.7cm,子宫肌瘤1.0cm×0.9cm。
2007年12月29日病理结果:单纯性增生内膜。舌胖大,有齿痕,苔薄白,脉无力。
证为脾虚气陷所致崩漏。治以健脾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15g 炒白术10g 陈皮8g
升麻6g 柴胡8g 葛根12g
党参15g 甘草6g 当归身15g
山萸肉20g 血余炭10g 棕榈炭10g
鹿角胶20g(烊化) 阿胶20g(烊化) 三七粉6g(冲服)
仙鹤草15g 7剂
4月6日二诊:药后血量减少。小腹坠痛,大便溏,一日一次。舌胖苔白,脉滑。
上方加炮姜炭4g,7剂。
4月14日三诊:现阴道流出淡红色血水,腹坠痛减。舌正常,苔薄白,脉无力。上方加莲子肉20g,14剂。
4月29日四诊:血水已净,带多,色白质稀,无臭味,有时腹坠痛,大便正常。舌胖大,苔薄白,脉无力。
黄芪15g 苍白术各10g 陈皮8g
薏苡仁20g 芡实20g 党参15g
车前子10g(包煎) 柴胡8g 山药20g
甘草6g 芥穗炭15g 10剂
5月20日五诊:药后带净,无明显症状。停药。
按:《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云:“百病皆脾胃衰而生也。”《血证论》云:“血乃中州脾土所统摄。”《女科经纶》引缪仲淳语:“白带多是脾虚。”该患崩漏带下,皆由脾虚所致。治用补中益气汤加止血之品,健脾益气,脾健气足,血自归经。
例八:脾虚暴崩(子宫肌瘤、左输卵管积液)
张某,女,34岁,已婚。
患者半年前阴道不规则出血,遇经期血量增多,经后淋漓不断,曾因暴崩不止入院治疗,诊为宫血,予输血止血,好转出院。近日又暴崩不止,前来就诊。
刻诊:阴道出血量多,色淡红有块,腰痛酸软,周身无力,面色白,面部壅肿,心悸气短,食后仍觉心中空虚。唇淡,舌淡胖,脉细无力。
证属脾不统血所致暴崩。治以健脾益气、养血止血,方用归脾汤加减:
黄芪15g 党参15g 当归炭10g
茯苓10g 远志6g 桂圆肉15g
煅龙牡各30g 山药15g 生地炭30g
血余炭10g 艾炭10g 棕榈炭10g
阿胶10g(烊化) 续断15g 炒枣仁10g
木香3g
服两剂后,血量明显减少,5剂血止。连服半月,体力渐复。月经周期正常,但经血量偏多,嘱做妇科检查。检查结果:子宫内有4cm×5cm大的肌瘤,左侧输卵管积液。
治疗法则:经前经期仍予归脾汤加减,平时补气养血剂中加化瘀消癥之品。
黄芪15g 党参15g 当归10g
丹参12g 鳖甲12g(先煎) 三棱、莪术各10g
龟板10g 夏枯草15g 生牡蛎30g(先煎)
玄参10g 海藻15g 昆布15g
上药交替服用两月余。B超结果:子宫正常,左侧输卵管积液、子宫肌瘤消失。
继用健脾渗湿、软坚散结之剂治之:
党参10g 茯苓15g 薏苡仁15g
大腹皮12g 白术10g 滑石15g
丹参15g 夏枯草15g 昆布15g
海藻15g 生牡蛎30g(先煎)
连服3个月。一年后追访,身体健康,未再复发。
按:患者脾虚,统血无权,暴崩发作,气血大伤。血虚不能养心,血失所主,气虚摄血无力,故暴崩反复发作。治用归脾汤加减,补气养血、益心脾,加止血之品以止血。崩漏愈后,又发现子宫肌瘤,故加活血、软坚散结药,恐活血破血致使崩漏复发,而用攻补兼施法,经前经期,用归脾汤,平时活血化瘀、软坚散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