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的分期分型治疗

发布时间:2014-06-04 17:49:07 本文来源:石家庄市中医院

一、病因病机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属于中医“咳嗽”、“痰饮”、“喘息”、“肺痿”的范畴。对于疾病发生的原因,邢月朋老师认为外因是造成气管炎的必要条件,应予重视,但更不能忽视内在因素对发病的重要影响。外因一般主要包括:烟雾、尘埃、风寒三大要素,即西医所指的感染、理化刺激、过敏等。凡是具有三者之一或全部的环境、地域因素,则气管炎的发病率就高。尤其是吸烟的因素,室内烟雾弥漫,咳嗽不爽甚至以吸烟刺激排痰,形成恶性循环。烟雾这一致病因素在农村地区相当突出。再就是农村的烧炕取暖,由于下热上凉,前半夜热后半夜凉,冷热极为不均而易受风寒。还有农民喜穿空心棉袄,汗出后也易受凉。劳动后痛饮凉水,喜食生冷瓜果等,凡此种种,天长日久易成慢性咳嗽。内因主要是指人体对外界的致病因素抵抗力降低,尤其是饥饱劳碌造成机体虚损,而对风寒、尘埃、烟雾等外在致病因素的侵袭,不能抵抗,最后导致发病。正如《黄帝内经》的论述:《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上古天真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在同样环境之下,发病的只是一部分人,故应防病于未然,在病变尚属可逆的阶段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及早治疗,老师认为慢性支气管炎是可以预防并且可以治愈的。

邢月朋老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深刻认识和研究了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机理。本病的主症为咳嗽、痰喘,这些症状为肺之本病,故张景岳说“咳症虽多,无非肺病”,也就是说咳嗽的发病一定病起于肺或他脏之病累及于肺才能出现本病。所以慢性支气管炎的病机应从两方面认识:其一邪犯本脏。肺主气,为五脏之华盖,上连喉咙,开窍于鼻,司呼吸,外合皮毛,一旦遭受外邪侵袭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受,肺卫受感,肺气壅遏不宣,清肃之职失常,影响肺气之出入呼吸,因而引起咳嗽,甚者喘息、憋闷。由于外邪侵入于肺络气管,气道不畅,西医认为是气管的粘膜上皮和粘膜下层有炎症细胞浸润,腺体分泌功能亢进,粘液增多,咳出为痰。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并常有分泌物堵塞。而肺脏因通气阻塞,患者即表现憋满喘息,为邪实气壅之证。由于四时气候变化的不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因而临床上会出现风寒、风热及燥热等不同症情。风为百病之长,其他外邪多随风之侵袭而犯人体,肺系为气体出入之孔道,首当其冲。又肺为娇脏,只能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如客气干之则咳而痰喘,不论由于风寒、风热或燥热,多以风为先导,挟寒、挟热、挟燥等外邪侵入,先伤于肺系,而为咳嗽。正如叶天士所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在现代医学看来,细菌或病毒感染,每次发病菌株总不一样,常见的细菌有草绿色链球菌、奈瑟氏球菌,肺炎双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毒有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和支原体等,是引起感冒进而激发本病的主要病原体,所以说在临床表现上就各式各样,再加上机体本身对病毒侵袭的反应不同,因此中医则分有风寒、风热、燥热等类型。每次感冒引起本病的发作,表现不一,用药也就不能千篇一律。其二,他脏有病累及肺脏,机体各部是有相互联系的,其他脏腑的病理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影响到肺,促使发生咳嗽,因此《素问·咳论》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论述。如脾虚生湿,聚为痰浊,湿痰上渍于肺,影响气机出入,遂为咳痰喘逆,此即古人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道理;又如肾气衰弱,既可影响津液之输化,也能影响肺气之肃降,肺之气化功能失常,则水气不能循常道,而渍溢为患,上逆犯肺,而为咳逆,这就是肾病及肺的缘故。所以说他脏有病,累及于肺,则为之内因所致。但在临床所见多为疾病迁延日久,损伤脏腑精气而表现为邪减脏虚之候。或先有脏虚,而后招邪侵袭形成本虚标实之象,结果缠绵日久,脏腑之气一时难以复元,病邪亦退之不净,则形成所谓慢性虚证表现的内因气管炎。总之,不论外感、内因都必须在肺脏受累之后才能出现,陈修园对气管炎发生的病理分析也是这样认识的,他说:“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外来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这说明不论外感、内因均为肺系受邪而发病,不过外感病起于肺,而内因则系他脏先病累及于肺而已。

二、辨证论治

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表现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喘息。本病多发生在中年以上,病程缓慢,初起症状一般不重,对健康影响不明显,故不为人注意;待病变发展,终年均有咳嗽、咯痰,而以秋冬为剧,反复发作时,患者方近医就诊。慢性支气管炎在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喘息反复发作为特点,每年患病至少2个月,并持续两年以上,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咳嗽、咳痰、喘息症状。在辨证施治方面应注意与肺痨、肺痈、哮喘、痰饮等进行鉴别诊断。老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根据病之急缓总结出慢性支气管炎的辨证施治规律为:分期分型辨证施治。

⒈分期:急性发作期:指在23天内出现脓性或粘液性痰,痰量明显增加,可伴有体温升高等炎症表现,或在23天内咳、痰、喘症状任何一项加剧至重度或重度病人明显加重者。慢性迁延期:指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咳、痰、喘,迁延不愈,或急性发作期咳、痰、喘,一月后仍未恢复到发作前水平。临床缓解期:指病人经治疗或自然缓解达三个月。

⒉辨证特点:老师针对慢性支气管炎的主症“咳、痰、喘”,总结了气管炎各期不同的症状特点和发病规律,强调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辨证要点是:咳分内伤外感;痰分寒热;喘分虚实。但临床亦非机械地划分,一般是咳久即喘,就慢性支气管炎而言:喘而有咳(与支气管哮喘不同)病久必虚,而虚又易招致外感,而挟实;寒热也是相对的,病久会有转化,或本寒标热,或本热标寒,或寒热错杂,临床上应根据四诊八纲详细分辨。将复杂的病症归纳总结出两期五型十一治。

⒊辨证施治:

3.1.急性发作期:

3.1.1外感型

3.1.1.1.风寒外束,肺失宣降型:素有慢性气管炎,复感风寒。

主症:咳嗽痰稀,喉痒声重,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可兼见头痛,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为风寒兼伤皮毛,外束肌腠,肺气不宣之故。

治则: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选杏苏散加减:苏叶、前胡、杏仁、桔梗、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如合并喘息加麻黄;如风寒内热症见:恶寒鼻塞,气呛干咳,甚则气逆而喘,口渴咽痛,苔薄白兼黄,脉浮紧或兼数。为风寒外束,肺热内郁,治以散寒清热,方用麻杏石甘汤加银翘散。麻黄、杏仁、芥穗、桔梗、银花、连翘、芦根、生石膏、薄荷、牛子、竹叶、甘草。如挟水气者症见:恶寒发热或肌肤悉肿,咳逆喘息,其形如肿,痰多而稀,口中和,苔滑润,脉浮紧。为风寒客表,水饮内停,治以化饮解表,止咳平喘。方用小青龙汤治疗,本方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肺定喘,干姜、细辛、半夏温中蠲饮、散寒降逆,配以五味子防肺气之耗散,佐芍药、协桂枝以和营卫,并用甘草调和诸药。药虽八味,而配伍极其精密,凡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而致的咳痰喘,见有上述症情者,投以本方颇为合适,如无五味子可用乌梅代之,如体痛可加海风藤、追地风,既可散风止痛又可定喘逆,为叶橘泉经验方。

3.1.1.2.风热犯表、肺失宣畅

主症:痰咳不爽,口渴咽痛。可兼见头疼,恶风汗出等症。舌苔薄白而燥,脉多浮数。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选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薄荷、杏仁、桔梗、甘草、连翘、芦根,加板蓝根15g

若吐黄痰芦根加用至60g。如夏热挟暑,证见咳嗽胸闷、心烦口渴、溺赤,加香薷、银花、荷叶、六一散之类以疏风解暑。

3.1.1.3.外感燥热

主症: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咯出为风燥伤肺、津液受损所致。鼻、眼、喉干燥为燥胜则干之象,大便干乃由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燥则大肠津液亦受损,咳甚则胸痛属肺气不利,小便黄少为津液受损,舌红苔薄黄而干、脉或数大皆燥热之象。

其病机:燥热伤津,肺失清润,治当清热生津,润燥救肺,选清燥救肺汤为主方。桑叶、生石膏以清宣肺中燥热,阿胶、麦冬、麻仁功能润肺滋液,党参、甘草益气生津,杏仁、杷叶苦泻肺气,以上诸药配伍使热清燥解,肺气得以肃降,而干咳自止。

3.1.2.痰热型,

主症为痰多稠粘,胸痛气粗,口渴喜冷饮,苔白黄,脉弦滑。痰黄者为毒热蕴肺,治当解毒化痰、利肺止咳选千金苇茎汤加味,

药如:芦根、冬瓜子、薏米、杏仁、桔梗、黄芩、甘草、板蓝根、连翘;痰白者为邪热郁肺,治当清热泻肺、平喘止咳选泻白散加味,药如桑白皮、地骨皮、大贝、杏仁、桔梗、黄芩、甘草、板蓝根、连翘。如痰色黄白相兼者则以苇茎汤泻白散两方合用。

随症加减如下:口渴重者加生石膏;发热体温高兼血常规之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加柴胡、黄芩;胸满喘促重者加前胡、白前;两胁胀满加青皮;胸痛郁闷加瓜蒌、枳实、白蔹、紫参。大便干加草决明、甚加元明粉、瓜蒌仁或川军;小便不利加石韦、车前子;吐痰艰难者加沙参、远志;痰成块者加花粉、沙参;恶心、呕吐加竹茹、杷叶;咽喉痛者加薄荷、牛子或射干、山豆根、锦灯笼;身体素虚行动气乏加白参或沙参、元参、台参(三参饮)。加减用药时有两个原则:A、不助热伤津;B、既能治兼症,又能对咳、痰、喘有利,甚则要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非如此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3.2.慢性迁延期:

3.2.1.痰湿型,其主症为痰多色白,或稀或稠,咯痰爽利,脘闷气短,肢体困重,口淡发粘,食少腹胀,大便溏,舌苔白腻,脉濡滑。证属脾虚不运,痰湿壅肺。治当健脾燥湿,化痰理肺,方选苍白二陈汤加味。苍术、白术、半夏燥湿化痰;陈皮、厚朴、杏仁理气化痰;茯苓、甘草健脾渗湿。湿去则痰消,气顺则痰降,痰消气降则肺安咳止。如胃脘发凉可加干姜。但本型最易和痰热型吐白痰者相混淆,必须详参鉴别。痰湿型与痰热型都见白色痰,痰湿型痰不粘、咯吐爽利;痰热型粘性痰、咯吐不利。痰湿型的白色痰,可用健脾燥湿药;痰热型的白色痰不可用燥湿药,否则伤阴,治应清肺化痰。

3.2.2.肺燥型:肺肾阴虚型主症:干咳无痰,或少痰,痰粘连成丝,喉痒咽干,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数。病机:肺肾阴亏,虚火上炎,治法:甘寒养阴,滋肾保肺,方药:百合固金汤,百合味甘性平,保肺止咳,二地滋养肾水,补阴清热,寸冬味甘性寒,清热润肺,元参助二地滋肾壮水去无根之火,贝母润肺化痰止咳,当归、白芍养血和肝,甘草、桔梗清肺利咽,方中重用甘寒一类的药物,肺肾双补,使真阴受益,虚火自平,因而虚火灼津造成的肺燥、咳嗽自止,如咳久日深,可酌加米壳、乌梅、诃子、五味子之类以收敛肺气。本型多见于体素阴虚,或有结核病史的患者,用此方药效果较佳,长期服用无不良反应。本型易与燥热型相混淆,但似是而非。燥热型、肺燥型之咳嗽均是干咳少痰。但燥热型表现为口、眼、鼻干燥感,发病季节为秋季,病机为实中挟虚,病因由外感而起,属燥邪病实;肺燥型表现为喉痒咽干,发病可一年四季,病机为肺肾阴虚,病因由体素阴虚而发,属阴损病虚。

3.2.3.虚寒型,其主症为喘咳气逆,痰白而稀,口淡纳减,便溏溲频,甚则肢背冷感,舌苔白润,脉沉细无力。(上虚不能制下)

3.2.3.1.肺脏虚寒偏重者,除上症外,气逆而短,痰稀带泡沫(轻浮而白),其病机为肺寒气虚,涎沫射肺,治当温肺益气,健脾保肺(培土生金),方选甘草干姜汤合六君子汤加味。干姜温肺脾,使气能化津,水各归于正化则吐泡沫自止。人参、白术、甘草补脾保肺益气,茯苓、半夏、陈皮燥湿去痰,五味子收敛肺气。

3.2.3.2.脾肾虚寒,除有上症外,可见喘满心悸为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化水,水凌心肺;咯吐咸痰或咸水或不能吃咸菜者属水泛为痰,肾液外现;小便不利为肾不化气,甚则肢体浮肿属水液外溢,舌质淡胖,脉象沉细均为脾肾阳虚之征,治当温阳化水,补脾安肺,方选真武汤加味,茯苓、白术补脾制水,川附子、生姜、细辛温散在里之寒水,熟地、肉桂、五味子、胡桃仁温补肾气、以固下元,白芍敛阴和营而止咳,不致温散太过。本方确有振奋真阳,制止水气上逆的功效。正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矣。”如本脏虚寒又复加外感,症见咳吐咸痰,而又发热咽痛,为本寒标热之证。以真武汤合银翘散并用。

总之,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方面,将复杂兼夹的病情分两期五型。老师强调慢性支气管炎的初期阶段,尤其在急性期阶段,必须彻底清除病邪,不留病根。疾病恢复期要补养正气,故有“喘时治上,平时治下”之说,意在咳喘发作时治疗以肺为主,咳喘止时以扶养正气为主,正气足则邪不可干,即《内经》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因循失治,必致由实变虚,越治越重,咳喘无止日也。

三、立足辨证,唯效是求

    邢老师治疗疾病的思辨特点之一就是立足辨证,博采众方,唯效是求。不仅熟练运用经方,对后世医家的论点和精华也有深刻的探讨和研究。他自学医初期就熟读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时方妙用》、《医学从众录》等,特别对咳嗽一证的认识方面与陈修园的立论是密不可分的。正如《医学三字经》云“肺如钟,撞则鸣,肺最重,胃非轻,风寒入,外撞鸣,痨损积,内撞鸣”,肺体如金如钟也,内外因皆能为鸣之因,无论外感、内伤,一旦出现咳嗽一证,即为肺脏受累。邢老师认为其病因仍是以外感所致较多。因此邢老师在诊治方面极为重视祛除外邪,而且是尽早尽快地祛除邪气。外感咳嗽表现为痰稠,咳而不爽,咽痛,口渴,或兼发热,头痛,恶风等,为风热咳嗽袭表,肺失宣畅证,治疗以辛凉解表清热肃肺为法,方选银翘散加川贝、杏仁、黄芩。咽痛加射干,山豆根;口干渴加花粉、知母、生石膏;便干加大黄,或加虎杖。若表证已罢,邪入伤肺,表现为:咳嗽阵作,痰多粘稠,或色黄而稠厚,胸满气粗者,邢老师多用清热化痰利肺止咳嗽的千金苇茎汤合泻白散:药用芦根、冬瓜仁、桑白皮、地骨皮、桔梗、黄芩、银花、浙贝、薏苡仁、甘草。体温高者,加生石膏、柴胡、黄芩;胸闷喘促加前胡、枳实;大便干加川军或草决明、瓜蒌仁;小便不利加石韦。

老师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时,还特别注意疾病的起因和治疗用药后的反应,既重视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化的辨证规律,又避免固守一个证型一治到底的机械辨证论治现象,他认为一个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疾病的初、中、后期都有各自的转化和侧重规律,治疗上就必须在普通规律的指导下,针对不同证候采取相应的治法方药。如治疗一咳嗽病人,患者主诉感冒后出现咳嗽咳痰,近日痰中带血丝,色鲜红,伴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查血常规白细胞1.2×1012/L,中性76%,淋巴24%。胸片提示气管炎,左下肺炎。老师经过分析以上表现,认为本证为邪热入肺,伤及血络,但表邪未尽,因此当全面权衡其病机,治以清肺止咳兼解表邪的表里双解法:银花、连翘、板蓝根、牛蒡子、薄荷、芦根、桔梗、黄芩、川贝、栀子、紫菀、生柏叶、茜草、大小蓟。服药4剂后,病人咳嗽减轻,咳血消失,查白细胞仍高,在原方基础上加枇杷叶、知母以清润止咳,以防娇脏受损。经治疗一周,患者咳嗽仍在,咳吐黄或白色粘痰,查血常规正常,老师说,咳嗽在此期为表邪已解,邪热在肺,壅滞不去,治疗也应当随之更法更方,易银翘散之辛凉,用清肺止咳之重剂,生石膏、知母、芦根、桑白皮、枇杷叶、地骨皮、浙贝、黄芩、杏仁、紫参、白蔹,栀子。服七剂痰量减少,咳嗽逐渐减少至消失,复查胸片、血常规皆恢复正常。

四、扶正祛邪,合理运用

老师认为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应正确地运用扶正祛邪的原则。正和邪是密切相关的,扶助正气和祛除邪气都有利于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如何摆正二者的关系是很重要的一环,因此,要细致认真地分析邪正双方的情况,任何一方都不能忽视,尤其对慢性支气管炎久病肺之精气损伤,或年高体弱气血暗耗,肺主气功能衰退,表现为邪气渐退,肺脏虚衰或肺虚不耐寒热的本虚标实证,更应很好地运用扶正祛邪原则,祛邪不忘扶正,祛邪不使伤正。对于本虚而邪不尽的咳喘证,老师多选用三分散治之,兼顾扶正祛邪。

三分散见于《内经拾遗》,乃四物四君小柴胡三汤各用一分,谓“调荣益卫,止嗽之神剂也。”《医约·咳嗽》:“咳嗽毋论内外寒热,凡形气病气俱实者,宜散宜清,宜降痰,宜顺气。若形气病气俱虚者,宜补宜调,或补中稍佐发散清火。”临证中常见形气俱虚之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病人,无有效的对应方剂,老师每用此方多获良效。

方中四君子汤、四物汤补益气血,强壮人体。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主方,本方具有助正达邪之功效,故所有外感、内伤之患,五脏六腑之疾,凡属于正虚邪恋者,皆可用本方加减治疗。《伤寒论》96条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故此方加入小柴胡汤取其助正达邪,于补中稍佐发散清火之意。

曾治疗一慢性支气管哮喘病人,男性,69岁,其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语声弱,咳嗽声低,痰白质稀,乏力、喘促,夜间症状加重,近日发热恶寒,以上症状加重,舌暗淡,苔薄白,脉沉细。老师认为本病人病程长久,气血俱虚为其本,又由于体虚不耐寒热外邪侵袭为其标。本证为气血虚弱,邪恋不去之证,针对这种情况,要扶正祛邪并用,药用党参、黄芪、茯苓、白术、肉桂、柴胡、黄芩、半夏、川贝、甘草。服七剂后,患者症状大减,体质增强,其效显著。所以说,老师在治疗慢性咳喘发面所施之法、方,无疑是扶正祛邪治法应用的楷模。

五、有是证则用是药

中医学是具有完整的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老师治学严谨,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善于运用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指导作用,扩大思路,多途径地寻求治病方法。以仲景学说和先贤理论为指导,应用经方并结自已的经验化裁变通,主张有是证则用是方。老师在临床辨证施治中,重视每个病症的辨证要点,认为某些症状在整个的证候群中,虽非主要方面,但却能反映病机关键,只有抓住决定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来立法用药,才能真正作到辨证准确,提高疗效。如小青龙汤在伤寒论中是治疗“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的表实兼水饮的证候。老师并不局限于此,认为形成本证的病机是外寒内饮相互搏击,壅滞于肺证,其辨证重点为咳吐痰稀色白或呈泡沫样稀痰,只要临床上病人有如此症状,无论有无表证皆可酌情使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又如《伤寒论》中张仲景用真武汤治疗阳虚水泛“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老师认为,张仲景方剂的核心是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气泛滥,其表现并不一定只是在以上范围内,如果在咳嗽病证中,表现为咳嗽痰稀,咳吐咸痰或咸水或恶咸者,就说明其病机是肾阳虚,水泛为痰,肾液外现。因此,凭此症状就可以辨为本证。治疗可以用真武汤加味:茯苓、白术、白芍、川附子、细辛、肉桂、胡桃仁、五味子。由此可见,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病情表现是复杂的,但如何抓住关键,寻求病机,并有是证则用是方,这才是临证的基本功。老师曾引用张仲景之言: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就是关键病机表现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