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方名:益气升降汤
⒉来源:邢月朋老师自拟方。由《医学衷中参西录》“升陷汤”化裁而来。
⒊组成:黄芪30g,党参15~30g,麦冬10g,五味子10g,枳实10g,桔梗10g,炙甘草6g。
⒋功用:补益宗气,调畅气机
⒌方解:本方重用黄芪、党参为君药,养脾肺,可助宗气之化源,护心肺可助宗气之充盈,以保证宗气“走息道”和“贯心脉”功能的实现;麦冬、五味子为臣药,益气生津,增强“生脉”之功;佐以桔梗载药上行,枳实开气机之壅结而下行,二药一升一降,调畅气机,升清降浊,使宗气得以布散;以炙甘草为使,补中益气,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共奏补益宗气,调畅气机,养心生脉之功。
⒍主治:宗气不足,气机失调。症见患者自觉胸间憋闷,有压迫感而深吸气,然后以呼出为快之太息症,或兼心悸、胸痛、乏力、眩晕等。
⒎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本方可治疗冠心病、心肌炎、瓣膜病变等多种疾病中的太息症以及低血压性或脉压差小性眩晕。
太息症是患者自觉胸间憋闷、有压迫感而迫使深吸气,然后以自然呼出为快的一种症状,临床每多见于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脏瓣膜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关于太息症的治疗问题,因太息症多兼胸闷、胸痛、短气等症状,或因精神刺激而加重,似为肝气郁结之症,医家多治以舒肝理气,而每致病情加重者屡见不鲜。临床根据病人所述,善太息主要表现为长吸气,吸为虚,邢月朋老师认为此属以深吸为需,以长出必然,宗气不足应为根本,创立益气升降汤。
加减:心悸怔忡加炒枣仁15g,黄连12g,丹参15g;全身乏力、动则气喘酌加生晒参10g或西洋参10g;口干渴加元参、石斛各15g,知母10g或黄精30g;失眠加炒枣仁15g,夜交藤30g;烦躁不安加知母、栀子、竹叶各10g;胸痛加郁金12g,川楝子、元胡各10g;串痛加甘松10g;闷痛加檀香、郁金各10g;心冷背寒加桂枝、干姜各10g;项背肩胛不舒加葛根30g;脉数加黄连10g或土茯苓30g;脉迟加桂枝10g、官桂10g;兼饮者加茯苓15~30g;低血压、脉压差小者,炙甘草增至15~30g;血压高者,加夏枯草12g,元参12g,黄芩12g。
8.验案举要:
验案一,冠心病属宗气不足、心阳不振,益气升降汤加减治之。
宋某,男,43 岁,2003 年3 月16 日初诊,患者于半年前因劳累后出现胸闷,气短,善太息,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好转,症状间断性发作。近2周症状加重,善太息,气短,乏力,偶有心悸,饮食差,睡眠尚可,舌淡苔薄白,脉细。心电图:下壁心肌缺血。心脏彩超:左室舒张功能减低。西医诊断:冠心病。中医诊断:太息症。证属宗气不足型,治以补益宗气,升降气机。方选益气升降汤加减:黄芪加量至60g,加白术12g,云苓15g,4剂。服上方后气短稍减轻,但仍太息,气短,胸闷,自觉肢体手足冷,胃寒,舌淡苔薄白,脉细。
上方加桂枝10g,仙灵脾10g。服上方14剂,症状大减。心电图:下壁缺血明显改善。患者自觉有力,可以正常工作。
验案二,高血压病属宗气不足,清阳不升,益气升降汤加减治之。
左某,男,51岁,2009年5月23日初诊,患者5年前由于工作压力大,经常失眠,情绪烦躁,继而出现头昏头晕,视物昏花不清,当时测血压155/95mmHg,在某医院诊断为高血压病,后间断服用尼群地平片、硝苯地平片、北京降压零号等,血压时高时低,控制不甚理想。15天前因家事不睦,上述症状加重,情绪低沉,伴有胸闷善太息,身懒乏力,不能正常工作。刻下症:头目眩晕,视物昏花不清,情绪低沉,胸闷善太息,身懒乏力,食欲不振,口苦口干,大便干,小便微黄。血压155/100mmHg,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中医诊断:眩晕。证属宗气不足,清阳不升。治以益气升清,平肝降浊,益气升降汤加生晒参6g、夏枯头12g、玄参12g、黄芩12g。患者服药7剂后,头目眩晕较前减轻,视物昏花模糊不清症状几近消失,善太息症状明显缓解,心悸、夜寐等均有改善。上方加云苓15g,炒枣仁30g服用7剂后,头目眩晕较前明显减轻,视物昏花模糊不清症状已经消失,善太息症状明显缓解,心悸、夜寐等均有改善,血压正常。
验案三,二尖瓣关闭不全,属宗气不足,气失升降,益气升降汤加减治之。
张某,女,68岁,2009年2月23日初诊。患者半个月前因劳累后出现胸闷气短、善太息,未予治疗,症状逐渐加重。刻下症:精神不振,胸闷,气短,善太息,周身无力,舌质淡紫、苔薄白,脉沉缓。心电图:窦性心律,非特异性T波改变。心脏彩超:二尖瓣关闭不全,左室舒张功能减低。西医诊断:二尖瓣关闭不全。中医诊断:太息症,证属宗气亏虚,气失升降。治以调补宗气,方选益气升降汤加生晒参10g。服药21剂后,精神好,无胸闷,气短,太息症状,周身有力。
验案四,脉压差小性眩晕属气阴不足,益气升降汤加减治之。
任某,女,41岁。2003年12月6日初诊,患者于半年前因劳累后出现眩晕、乏力、心悸、气短、汗出,当时血压80/65mmHg,心率100次/分,经休息后症状缓解。后经常头晕,活动后加重,在本单位测血压80~85/60~70mmHg,近半月症状加重,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脉压差小性眩晕。中医诊断:眩晕,乃气阴不足所致。治以益气养阴调压,方选益气升降汤,黄芪加量至40g,炙甘草加量至30g,14剂。服药后诸症明显缓解,血压95/60mmHg,心率80次/分。继服黄芪生脉饮以善其后。
验案五,病毒性心肌炎属气阴两虚、邪毒内扰,以益气升降汤加减治之。
李某,女,40岁,2004年9月20日初诊。患者半年前因感冒后出现心悸、气短,自诉在当地医院查心肌酶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县医院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曾给予输液治疗(用药不详),配合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B2,维生素B6,辅酶Q10,肌苷片治疗,仍有心悸发作,症状时轻时重,特来中医门诊治疗。刻下症: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全身乏力,善惊易恐,睡眠欠佳,纳差,食多后心悸加重,自觉鼻出热气。精神欠佳,面色晄白,气短懒言。舌红,苔薄黄,脉结代。ECG:1.窦性心律(63次/分) 2.房性早搏 3.短阵房性心动过速(伴室内差异传导) 4.短Q-T间期 5.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6.S-T V5、V6压低。心脏彩超:三尖瓣中度关闭不全。西医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中医诊断:心悸,证属气阴两虚,邪毒内扰,治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益气升降汤加生晒参10g、知母10g、黄精30g、银花15g、连翘15g、板蓝根15g,4付。服上药后诸症明显减轻,仍觉鼻出气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沉细。上方加黄芩10g、辛夷10g。12付后心悸已基本控制,未出现早搏。唯觉后背、脊柱骨附近有压痛感,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后痊愈。
⒐注意事项:
⑴本方主要为“宗气不足,气失升降”证而设,临床可根据患者不同表现加减应用。
⑵临床应用本方时,患者应注意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生冷辛辣油腻,并注意调节情志。
⒑参考资料:
⑴邢月朋老师应用益气升降汤加减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常见症状太息症,收到满意疗效。在临床观察的120例病例中,以善太息为主,兼胸闷痛、刺痛、串痛、放射痛78例,心悸89例,乏力98例,失眠或多梦34例,烦躁不安12例,头晕41例。心电图:室性早搏24例,房性早搏2例,房室传导阻滞6例,窦性心动过缓10例,窦性心动过速31例,窦性心律不齐3例,房颤3例,二尖瓣型P波2例,部分导联ST-T异常28例。心脏彩超:二尖瓣关闭不全11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9例,三尖瓣关闭不全7例,左心室肥大6例,左室舒张功能减低11例。西医诊断:冠心病38例,病毒性心肌炎12例,心脏瓣膜病27例,风心病2例,肺心病2例,高血压37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15例。
全部病例采用益气升降汤加减治疗。治疗结果:疗程最长90天,疗程最短12天。控制:太息症状消失,体力恢复,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24例,占20%;显效:太息症状基本消失,或偶尔复发,体力增加,心电图有进步或无改变48例,占40%;好转:太息次数明显减少,体力有所恢复35例,占29%;无效: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或门诊1次就诊者13例,占11%。总有效率为89%。
⑵与本方有关的论文:
郭秋红,李武卫,等.益气升降汤治疗太息症120例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6(17):853-854
(整理者:郭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