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风定晕汤

发布时间:2014-06-04 17:56:38 本文来源:石家庄市中医院


⒈方名:祛风定晕汤

⒉来源:邢月朋老师自拟方。由《摄生众妙方》荆防败毒散化裁而来。

⒊组成:荆芥6g,防风6g,羌活6g,独活6g,柴胡6g,前胡6g,枳壳6g,桔梗6g,茯苓6g,川芎6g,薄荷6g,甘草3g,生姜2片,大枣2枚。

⒋功用:祛风疏解,清脑定晕

⒌方解:方中荆芥、防风相须为用,共为君药,疏散在上之风邪,古人评价二药相伍有麻、桂之功效而无其燥烈之弊病。羌活、独活祛风通络;柴胡、前胡均为风药,然前胡主降,祛痰下气,柴胡主升,解表疏肝,二药合用开郁散结,调经气而升清,风邪自去,浊气自降。以上四药加君药祛风解表之功,共为臣药。佐以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利膈,调畅胸中之气机,升清降浊而止恶心呕吐;茯苓健脾除痰止呕;川芎上行头目,下调血海,为血中之气药,能行气活血止眩定晕;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甘草为使,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巧妙,用药轻灵,合“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经旨。

⒍主治:临床上以突发性、剧烈性眩晕为特征,伴恶心、呕吐,无耳鸣、耳聋。

⒎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本方主要用于病毒感染所致前庭神经元炎性眩晕,发病前1-2周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本方从外风立论,认为前庭神经元炎性眩晕,属于中医之风眩,系由患者外感风邪所致。风性善于数变,主动,巅顶之高,唯风可到,易伤于人头面部,风邪入脑,上扰清空,清阳不展,则发眩晕。

加减化裁:外感风热邪气偏盛,加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兼有痰湿者,加陈皮、半夏;兼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呕吐频作,加半夏。

⒏验案举要:

验案一,前庭神经元炎性眩晕,属风热上扰证,治以祛风定晕汤加减疏风解表、清脑定晕。

马某,女,37岁,于2004827初诊。以头晕、呕吐5天,症状逐渐加重特来中医门诊治疗。曾在省级医院做头颅CT、脑血流图均未见异常,医院诊为前庭神经元炎性眩晕,经输液治疗3天,症状逐渐加重。刻下症:头晕,运动及平躺均眩晕,呕吐,行动需由人搀扶,2日未能进食,咽部微痛,不伴有耳鸣、耳聋,表情痛苦,面色苍白,不能独立坐稳,就诊前后均躺于检查床上。舌尖红,苔薄白,脉浮弦。中医诊断:眩晕,证属风热上扰,治以疏风解表、清脑定眩。方选祛风定晕汤加金银花30g,连翘15g,板蓝根15g。服上药1剂后头晕、呕吐即明显减轻,咽痛消失,能从事家务劳动,饮食增加,精神好转。4剂后已能参加工作,唯觉劳累后仍出现轻微头晕,余无不适。续服上药3剂后眩晕、呕吐消失,能正常参加工作,身体无其他不适。

验案二,前庭神经元炎性眩晕,证属风痰上扰,治以祛风定晕汤加减疏风解表,化痰清窍。

张某,女,63岁,200318初诊。10日前因外感后出现咳嗽痰多,随即晨起突发眩晕,恶心即欲排大便,便溏。舌淡苔白腻,脉弦滑。西医诊断:前庭神经元炎性眩晕。中医诊断:眩晕,证属风痰上扰。治以疏风清热,化痰定眩。方选祛风定晕汤加橘红10g,半夏10g,茯苓10g。服上药3剂后头晕,恶心,咳嗽,痰多均明显减轻。续服4剂,诸症皆消。

⒐注意事项:

⑴本方长于治疗前庭神经元炎性眩晕,以突发性、剧烈头晕、恶心、呕吐为主症;排除位置性眩晕、中枢性眩晕、低血压性眩晕。

⑵现代医学对前庭神经元炎性眩晕病因尚未明了,目前主要有3种学说:①病毒感染,即在发病前1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②病灶感染,如鼻、咽部的病变、扁桃体炎、鼻窦炎等。③血管性疾病,如局部血运障碍。因中医发病机理有所不同,祛风定晕汤主要用于继发病毒感染所致者。

老师认为前庭神经元炎性眩晕,属于中医之风眩,系由患者外感风邪所致。治以祛风解表,清脑定眩为法则。本方以祛风解表药物为主,用药轻灵,用量不宜过大。

⒑参考资料:

晏青,于慧卿.邢月朋主医师治疗前庭神经元炎性眩晕经验J.河北中医药学报,1999, 14(3):34-35

  • (整理者:郭秋红)


上一篇:桑家汤
下一篇:谷精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