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赵某,女,45岁,汉族,干部,已婚。初诊日期:2006年2月27日。
主诉:主诉心下痞满3年余,近期加重。
现病史:3年前无明显原因经常餐后感饮食不消,痞满不适,半年前曾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某附属医院,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半个多月前因情绪不好、复加饮食失宜病情加重。现在证:心下痞满,餐后加重,胃脘隐痛,食少,烧心,嗳气,小便黄,大便干,2日一行,口干口苦。舌质暗、有瘀点瘀斑,舌苔少、薄黄少津,脉弦细数。
体征:上腹压痛。
辅助检查:查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3.HP(+)。病理检查:胃黏膜慢性炎症(活动期),腺体轻度萎缩,腺上皮异型增生(1级)。
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平时喜食辛辣食物,易损伤脾胃,酿生湿热。又性情急躁,为阳盛之体,内蕴湿热之邪易化燥化火,耗伤胃阴,胃阴亏损,致胃失和降,中焦滞塞,故见心下痞满,口干口苦,大便干;胃气不畅,胃络瘀阻,故胃脘隐痛,舌质暗、有瘀点瘀斑;舌苔少、薄黄少津,脉弦细数为阴虚胃热的表现。
中医诊断:痞满。辨证:胃阴亏虚,浊瘀阻滞。
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治则治法:养阴益胃,化瘀解毒。
方药:沙参15g,太子参15g,石斛10g,白芍15g,半夏10g,陈皮10g,云苓15g,甘草6g,丹参15g,莪术10g,半枝莲15g,白花蛇舌草15g。
二诊:2006年2月27日
两胁肋胀痛不适,肝气不舒。加佛手、香橼。
三诊:2006年3月19日
食少纳呆,舌苔厚腻。湿邪困阻,胃气不醒,加藿香、白蔻仁、焦三仙。
四诊:2006年3月26日
口苦口干,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心肝阴虚,阴虚火旺。加炒栀子、牡丹皮、生地。
五诊:2006年4月18日
神疲乏力,阴虚及阳,加党参。
以上方为主,随症加减治疗3个月,复查胃镜:胃窦部可见点片状充血水肿,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