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丁双喜,男,55岁,汉族,工人,已婚。初诊日期:2006年12月12日。
主诉:腹胀伴纳差1周,右胁肋部疼痛1天。
现病史:患者1周前无诱因出现腹胀,纳差。自服“护肝片”,症状无明显好转,1天前出现右胁肋部疼痛,来我院就诊,门诊以“鼓胀”收住入院。现主症:腹胀,纳差,右胁肋疼痛,乏力,小便少色黄,便溏,舌质淡红、舌苔厚腻微黄,脉沉缓。
既往史:乙型肝炎病史5年,胆囊炎病史4年。
辅助检查:超声所见:①肝硬化,②胆壁增厚,③脾大,④腹水。X钡餐影像拟诊:1.十二指肠球溃疡。2.考虑胃窦部占位。胸部CT:1.双侧胸膜局部增厚粘连,左侧叶间胸膜增厚钙化。2.考虑肝硬化,脾大、腹腔积液。3.左侧背部脂肪瘤。血常规:白细胞2.67*10^9/L,红细胞3.27*10^12/L,血红蛋白79g/L;血小板150*10^9/L。肝功能:总胆红素8.8umol/L;直接胆红素3.3umol/L;谷丙转氨酶19U/L谷草转氨酶28U/L;总蛋白46g/L;白蛋白27g/L;谷氨酰肽酶53.0U/L。乙肝五项:表面抗原阳性;表面抗体阴性;e抗原阳性;e抗体阴性;核心抗体阳性。甲胎蛋白:弱阳性。
病因病机分析:湿热毒邪蕴蓄肝胆,肝失疏泄,肝气郁滞,故右胁肋疼痛;肝病不能条达中焦气机,脾土壅滞,故腹胀;脾失健运故纳差,便溏;脾主四肢肌肉,脾气虚故乏力。肝气郁滞,三焦水道不利故小便少色黄;舌质淡红、舌苔厚腻微黄,脉沉弦皆为湿邪蕴结,肝胆枢机不利,中焦升降功能失调的表现。
中医诊断:鼓胀。辨证:气滞水停。
西医诊断:⑴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脾大贫血);⑵十二指肠球溃疡;⑶胃窦占位?
治则治法:通阳利水,健脾益气。
方药:五苓散加味。桂枝6g,旱莲草10g,泽泻10g,丹参15g,茯苓30g,白术10g,车前子15g,炒香附10g,鸡内金10g,烫穿山甲6g,女贞子10g,大腹皮15g,猪苓10g,黄芪10g,党参10g,鳖甲30g,泽兰15g,益母草15g,赤芍10g。
西医治疗:静点谷胱苷肽、水溶性维生素、洛凯以保肝抑制胃酸补液。
二诊:2006年12月14日
仍腹胀,肝胆有湿热蕴结,而中焦又有寒湿困脾,也属于寒热错杂。治法也采用寒热并用。方药:桂枝10g,干姜3g,白术10g,茯苓15g,半夏10g,甘草6g,木香8g,陈皮10g,柴胡10g,益母草15g,泽兰15g,延胡索10g,川楝子6g,厚朴10g,大腹皮15g,黄芩10g,黄连6g。
三诊:2006年12月16日
患者纳差好转,腹胀及右胁肋部疼痛减轻,仍乏力,小便少、色黄,便溏,舌红,苔白腻,脉沉细。肝胆湿热,寒湿困脾。上方加炒苍术10g。
四诊:2006年12月22日
患者饮食增加,偶有右胁肋部疼痛,腹胀减轻,乏力好转,尿量增加,便溏,舌红,苔薄黄,脉沉细。叩诊腹水减少。寒湿渐化,脾气不足。上方加党参15g。
按语及体会:肝炎毒邪侵袭、蕴蓄肝脏,使肝气失疏而郁结气滞。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形成气滞湿阻;气滞不能行血,血行不畅,脉络瘀阻,肝脾血瘀,久而成癥积;血不行则为水,水湿更胜;肝郁脾弱,使三焦水道不通畅,经脉不利,水液不行,水湿内停,渐成鼓胀;久病必伤于肾,肾阳虚衰,膀胱气化无权,水湿难化而使鼓胀日益加重。本病病机变化主要在肝、脾、肾三脏,但在不同的阶段病变中心不同,或在肝脾、或偏于肝肾。一般来说,病的早期多属肝脾气滞、血瘀,以实证为主;中、后期腹水已成,多属脾虚肝弱,气血凝滞阻于肝脾之脉络,水湿停聚不化,为正虚邪实之证;及至晚期,或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或阴阳两虚,或肝、脾、肾三者同病,气结水裹,血瘀毒聚,变证由生,病邪多已深结而积重难返。临证只有辨证准确,才能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本患者初诊考虑肝炎病毒所致,开始着眼于右胁肋胀痛、肝硬化的影象学所见而从肝论治,结果疗效不好,腹胀加重。后从脾论治,以温脾燥湿,调理中焦气机为法,从而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在肝病的治疗中应注意脾胃的功能状态,脾胃无损,诸可无虑,预后尚可,脾胃衰惫,则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