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呕吐)

发布时间:2018-04-23 14:08:28 本文来源:石家庄市中医院

患者陈某某,男,54岁,汉族,干部,已婚。初诊日期:2006年9月9日。

主诉:间断呕吐腹胀10年,加重1周。

现病史:间断腹胀、呕吐10年。现主症: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腹胀,烧心吞酸,嘈杂,乏力,寐差。舌质淡,舌苔薄白腻,脉弦细。

辅助检查:查胃镜示:胃窦部有一5*7cm溃疡,周围充血水肿,幽门口水肿、开放不全。诊断为:胃溃疡伴幽门不全梗阻。病理活检:粘膜慢性炎症,伴轻度不典型增生。

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肝气不疏,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食随气逆则呕吐;肝气郁结,中焦调畅不利,则腹气不畅而腹胀;肝气不疏、气郁做酸则出现烧心吐酸,胃脘嘈杂;脾胃为后天治本,主四肢肌肉,脾胃不和,清气不布则乏力;胃不和则卧不安,则寐差。其舌质淡,苔薄白腻,脉弦细,皆肝气犯胃之象。

中医诊断:呕吐。辨证:肝气犯胃。

西医诊断:⑴胃溃疡;⑵幽门不全梗阻。

治则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温胆汤加减。陈皮10g,白芍15g,炒香附10g,柴胡6g,白豆蔻10g,薏苡仁15g,半夏10g,枳实10g,炙甘草6g,藿香6g,茯苓15g。

二诊:2006年9月12日。

患者呕吐消失,但腹胀较甚,反酸。气滞日久,气机失于宣展,湿浊内停,腹气不行,血行不畅。治以燥湿理气,活血化瘀,方药:厚朴10g,苍术10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炙甘草6g,柴胡10g,白芍15g,枳实10g,炒香附10g,白豆蔻10g,刘寄奴10g,三七3g,炒三棱6g,鸡内金15g。

三诊:2006年9月16日。

腹胀、反酸明显减轻,仍有乏力,滞气渐开,浊瘀渐化,脾气不足。佐以补脾益气,上方加黄芪15g,党参15g,薏苡仁15g,白花蛇舌草15g。

四诊:2006年9月23日。

纳寐可,二便调,无明显不适。脾胃冲和。以上方调理3月余。查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未见溃疡。病理诊断:粘膜慢性炎症。

按语及体会:呕吐是常见脾胃病,历代医家关于呕吐的认识非常深刻,《内经》对呕吐的病因论述很详细,也很深刻,有外感,也有内伤。认为寒气、火热、湿浊、饮食以及胆气犯胃等均可引起呕吐。《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火郁之发,…疡痱呕逆。”《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太阴之复,湿变乃举,……饮食不化,……呕而密默,唾吐清液。”阐述了外感六淫皆可引起呕吐。在《素问·脉解篇》中论述了饮食停滞呕吐“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逆,故呕也。”《灵枢·四时气篇》中则对胆气犯胃的呕吐进行了阐述“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认为呕吐可由胆气犯胃等引起。《内经》对呕吐的认识为后世医家研究本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汉·张仲景对呕吐的脉因证治阐发甚详,创立了许多至今仍行之有效的方剂。比如在《伤寒论》中:用五苓散治“水入即吐”之“水逆”证;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以治少阳病之“心烦喜呕”;用乌梅丸苦辛酸并用安蛔,治疗厥阴病之“吐蛔”;用干姜黄芩黄连汤苦辛通降,治疗寒热错杂之呕吐。(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金匮要略》在“呕吐哕下利篇”中对呕吐做了专门论述,条分缕析,治法详备。如寒呕“干呕吐逆,吐涎沫”用半夏干姜散温中止呕;“干呕,吐涎沫,头痛者”用吴茱萸汤温肝降胃;热呕“食已即吐者”用大黄甘草汤泻火降逆;寒热错杂呕吐“呕而肠鸣,心下痞者”用半夏泻心汤以辛开苦降调中和胃;治“诸呕吐,谷不得下者”用小半夏汤降逆安胃等等。不仅提出了这些现在临床上仍然常用有效的方剂,而且认识到呕吐有时又是人体排出胃中有害物质的保护性反应,此时治疗,不应止呕。邪去呕吐自止。如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中说:“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治》篇说:“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告戒医者不能见呕止呕,而应见病治源,实寓治病求本之深意。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呕吐哕逆》提出“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呕吐》则提出呕吐的证型有胃寒、胃热、痰水、宿食、脓血、气攻,又有所谓风邪入胃的不同。金元医家刘元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喘呕》“凡呕吐者,火性上炎也,无问表里,通宜凉膈散。”朱丹溪《丹溪心法·呕吐》“胃中有热,膈上有痰者,二陈汤加炒山栀,黄连、生姜。有久病呕者,胃虚不纳谷也,用人参、黄芪、白术、香附之类。大抵呕吐以半夏、橘皮、生姜为主。”对治疗呕吐选方用药很有指导意义。明·张景岳《竟岳全书·呕吐》“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将呕吐分为虚实两大类,这一分类方法,提纲挈领,对后世影响颇大。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呕吐》。“以泄肝安胃为纲领。用药以苦辛为主,以酸佐之。”

在脾胃病门诊最常见的原因是饮食失宜,饮食停滞。除了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呕吐物酸腐难闻,脘腹胀满,舌苔厚腻,脉滑实,常常有饮食不节的诱因。这种情况比较好治,以保和丸加减和胃即可:半夏10g,陈皮10g,云苓15g,炙甘草6g,焦三仙30g,鸡内金10g,莱菔子10g,连翘10g,香附10g,白豆蔻10g,藿香10g。大便不畅者常加大黄、枳实、木香等。外邪犯胃呕吐一般用藿香正气散,但要仔细检查咽喉,看是否红肿,是否伴有咽痛、口干,如果咽喉红肿、咽痛、口干,则应疏散风热,和胃降逆,用银翘散加减。如果湿热较重,可选用三仁汤或甘露消毒丹加减。痰饮阻胃者如果偶因贪凉饮冷所致一般比较好治,稍用温中化饮,降逆止呕即可。如果平素脾胃虚寒复加诱因,则需在饮去呕止后,服用一段时间香砂六君子或者按脾胃虚寒而用陈夏理中丸等。如果其人平素胃阳偏盛,则痰饮易于化热,表现为痰热阻胃,一般用黄连温胆汤加味。肝气犯胃证和情绪有关,往往反复发作,立法用药注意有无虚像,反复呕吐常常耗气伤阴,而有的患者之所以肝气犯胃,就是因为脾虚,或者肝血不足。因此不宜一味疏肝降逆,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辨治。胃阴不足呕吐,用清补脾胃法,所用药味宜清虚灵达,甘淡不腻:沙参15g,麦冬10g,白芍15g,甘草6g,陈皮10g,佛手10g,香橼10g,鸡内金10g,半夏10g,云苓15g,炒谷芽15g,炒麦芽15g,竹茹10g,生杷叶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