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病案1(便血)

发布时间:2018-04-20 15:20:06 本文来源:石家庄市中医院

患者陈某某,50岁,汉族,工人,已婚。初诊日期2014年3月10日。

主诉:腹痛、腹泻2月余,加重5天。

现病史:患者2月前饮食失宜后出现腹痛、腹泻,服药后未见明显缓解(具体用药不详),近5天来症状加重,而于2014年03月10日由门诊以“便血-溃疡性结肠炎”收入我病区。现主证为:腹痛腹泻、水样便、夹杂少量鲜血、日行20余次、无粘液、里急后重,偶有胸闷心慌、头晕乏力、四肢关节疼痛,发病至今消瘦约15kg,纳少,寐可,小便调。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弦滑。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最高150/100mmHg,平素服用“依那普利、北京降压0号”等药物,近2月来停服降压药物,血压在120/80mmHg左右;痛风病史5年余;混合痔病史2月余。

辅助检查:血常规:红细胞:2.61*10^12/L、血红蛋白:62g/L、平均红细胞体积:77.2f。电解质:钠:133.1mmol/L。肝功能:总蛋白:44g/L、白蛋白:20g/L;粪便隐血试验:红细胞:+、白细胞:+、潜血:+。

结肠镜: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炎(2013-12-26于市中医院);

中医诊断:1、泄泻,2、便血病

中医辨证:肝脾不调,肠道湿热。

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治则治法:调理肝脾,清热化湿

方药: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炙甘草6g,清半夏10g,炮姜10g,白芍15g,金银花15g,黄连6g,黄芩10g,延胡索10g,焦山楂10g,豆蔻6g,花椒3g,乌梅10g,黄柏6g,六神曲10g,阿胶6g。

西医治疗:患者病情较重,一级护理,嘱禁食,肠道外营养支持,给予人血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左氧氟沙星控制感染。

2014.03.13.大便日行10余次,量较前减少,仍水样便,夹杂少量鲜血,余症同前。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弦滑。中药以温补脾肾,涩肠止泻,兼清化肠道湿热为治则,药用:黄芪15g,党参30g,白术10g,炙甘草10g,当归15g,阿胶9g(烊化),柴胡6g,肉豆蔻6g,补骨脂10g,吴茱萸3g,五味子6g,败酱草30g,马齿苋30g,黄连6g,乌梅10g,炮姜6g,金银花15g,焦山楂15g。

2014.03.18.诸症无明显改善,腹痛甚。上方加金银花15g,白头翁15g,白芍30g,陈皮10g。

2014.04.03.服上方2剂后腹痛即明显减轻,继续服用数日后全身症状明显改善,但仍腹泻,大便日行6-8余次,黄色水样便,量较以前减少,无粘液,里急后重好转,肛周坠胀不适减轻,舌苔白腻,脉弦滑。考虑夹杂肠道积滞,温补脾肾、清化肠道湿热的基础上少兼通泻,处方如下:黄芪15g,党参30g,白术10g,炙甘草10g,当归15g,阿胶9g,败酱草15g,马齿苋15g,黄连6g,金银花15g,焦山楂15g,白头翁15g,白芍30g,陈皮10g,牡丹皮10g,干姜6g,地榆15g,大黄炭6g。

2014.04.15.患者排便次数减少,日行1-3次,可见黄色稠便及水样便交替,有少量粘液,无明显里急后重,肛周坠胀不明显,余无明显不适。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弦滑。病情基本缓解出院。

按语及体会:本案两点体会:一是溃疡性结肠炎腹痛较甚时,白芍加大量可以缓解。二是虽然腹泻、大便次数较多,但脉滑不因腹泻而减弱,此种情况可以用大黄炭。

溃疡性结肠炎病案2(休息痢)

患者:张某,男,26,汉族,职员,已婚。初诊日期2014年06月09日。

主诉:腹泻伴粘液脓血便2周。

患者2年前患“溃疡性结肠炎”,经口服“美沙拉嗪”、“糖皮质激素”灌肠等治疗病情缓解,之后一直口服美沙拉嗪维持治疗。2周前自行停服美沙拉嗪后出现腹泻,大便每日4、5次,稀水样便,伴有粘液脓血,有时纯下鲜血,腹痛。便自行服用“美沙拉嗪”,症状不见缓解,今日为求系统诊治,就诊于我院门诊,由门诊以“便血-溃疡性结肠炎”收入我病区。现主症:腹泻,大便每日6-8次,稀水样便,伴有粘液脓血,腹痛,泻后痛减,胃脘胀满,恶心干呕,口苦,纳差,气短乏力,面色晄白,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细无力略滑。既往体键。体格检查:T:37.5℃(略)

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9.5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6.3%、红细胞:4.09*10^12/L、血红蛋白:76g/L、平均红细胞体积:65.9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18.6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283g/L(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2、电解质:钾:2.9mmol/L、钠:136.7mmol/L、肝功能:总蛋白:58g/L、白蛋白:36g/L,(营养不良)。3、红细胞沉降率:25mm/hr;

内窥镜检查:全结肠溃疡性结肠炎。升、横、降及乙状结肠粘膜弥漫性糜烂、有多数形态不规则、大小不同的溃疡,覆盖有黄白色或血性分泌物。

病因病机分析:湿热下注,壅滞大肠,气机不畅,传化失常,故腹痛腹泻,泻后湿热暂时排出,所以泻后痛减;湿热蕴结,血败肉腐,故大便带有粘液脓血;湿热蕴结脾胃,脾胃不和,气机升降失常,故见胃脘胀满,口苦纳差,恶心干呕;脾气虚,脾失统摄,则有时纯下鲜血;脓血乃精气所化,久泻脓血,耗气伤精,故面色晄白,气短乏力,脉弦细无力;脉略滑为肠道湿热之象。

中医诊断:1、痢疾,2、便血病。辨证:脾不统血,肠道湿热。

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复发型、中重度、活动性、全结肠性溃疡性结肠炎。

治则:补脾摄血,收敛止血,兼清湿热。

方药:归脾汤加减:黄芪15g,白术10g,炙甘草10g,白芍20g,当归10g,海螵蛸10g,仙鹤草30g,荆芥炭10g,败酱草15g,茜草10g,焦山楂10g,金银花15g,赤石脂15g,阿胶9g。2付,水冲服,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西医治疗:嘱禁食,肠道外营养支持。

2014.06.12.腹痛缓解,仍腹泻,大便每日4-5次,稀水样便,伴有粘液脓血,便血略减少,余症同前。方中加炮姜6g,配合中药灌肠,处方如下:白及10g,三七2g,地榆15g,黄柏10g,苦参10g,地塞米松10mg入灌肠液中,日一剂。

2014.06.19.仍腹泻,昨日大便3次,稀水样便,粘液脓血减,少余症同前。中药处方仍以补脾摄血,收敛止血,兼清湿热为大法,上方加炮姜6g。

2014.06.24.患者精神尚可,倦怠气少等症改善。仍下午低热,体温最高到37.4℃。昨日大便1次,稀水样便,无粘液脓血,胃胀、腹痛、呕恶等症减轻。舌淡苔薄白,脉浮弦细无力。中药口服方以初方去赤石脂,加醋鳖甲15g,生地黄15g,牡丹皮10g。3付。灌肠方药不变。

2014.06.26.患者精神可,体温正常,大便正常,余无不适。患者病情相对平稳,继续目前治疗方案,灌肠方中停地塞米松,给予蔗糖铁补铁纠正缺铁性贫血。中药口服方以调理肝脾,清化湿热为主。处方如下:黄芪10g,党参10g,白术10g,白芍20g,当归10g,败酱草15g,焦山楂10g,金银花15g,牡丹皮10g,炮姜6g,地榆15g,苦参10g,黄柏6g,陈皮10g,生地黄15g,醋鳖甲15g,茯苓10g,黄连3g,甘草10g,阿胶9g。

2014.07.03.患者精神可,二便调,余无不适。复查血常规:红细胞:3.65*10^12/L、血红蛋白:81g/L、平均红细胞体积:78.6fL;大便常规及便潜血均未见异常。患者病情相对平稳,美沙拉嗪改为2片,日二次,中药继服上方,临床缓解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