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张兰柱,男,43岁,汉族,干部,已婚。初诊日期:2006年11月13日。
主诉:发烧2周,伴呃逆2天。
现病史:两周前发烧,T:39.2℃,某医院诊断为“感冒”,给予“抗生素、感冒药”(药名不详),体温降低,现低烧,T:37.5℃,呃逆连声,气冲有力,恶心呕吐,腹胀,食欲不振,舌苔黄,厚腻,脉右弱,脉左细弱。
病因病机分析:平素湿热内蕴,复感外邪,郁滞肺卫,外则营卫不和而见表证;内则肺失宣肃,胃失和降,气逆动膈而发生呃逆。
中医诊断:呃逆。辨证:营卫不和,胃气上逆。
西医诊断:⑴感冒;⑵膈肌痉挛。
治则治法:宣肺解表,清化湿热。
方药:小柴胡汤合藿香正气散加减。炒苍术6g,厚朴6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白豆蔻6g,甘草6g,白芍15g,炒谷芽15g,炒麦芽15g,黄连3g,藿香6g,蝉蜕4g,僵蚕6g,薄荷6g,竹茹10g,柴胡6g,黄芩10g,党参10g。
西医治疗:考虑呃逆引起胃食管反流,所以用抑酸药盐酸雷尼替丁胶囊150mg,日1次。
二诊:2006年11月15日
身热退,仍呃逆频频,表情痛苦,烧心,吞酸。舌苔薄白腻,脉沉细。表解里证未和,拟温中和胃降逆,处方:陈皮10g,甘草6g,柿蒂10g,大刀豆30g,党参15g,白芍30g,半夏10g,旋复花10g,代赭石30g,全虫6g,茯苓15g,焦三仙30g,煅瓦楞子30g,炒杏仁10g,白豆蔻6g。
三诊:2006年11日17日呃逆止,服药后颈部、背部、前胸出现皮疹,暗红色,融合成片,略感刺痒。腹胀,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上方去全蝎,加厚朴6g。
按语及体会:本例患者由感冒引起,开始有表证,而呃逆属里证,也应遵循先表后里的治疗原则,发表透邪,热退表解后再和胃降逆止呃。本证胃气上逆动膈,不偏寒热,符合《伤寒论》表解后“心下痞满,噫气不除”的病机演变,故以旋覆代赭汤加减取效。
呃逆是指以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其中“不能自制”为其主要特征。呃逆可以由单纯性膈肌痉挛所致,也可由其他疾病所引起,前者病情轻、预后良好,而后者常常是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疾病终末阶段的表现,预后不良,临床注意鉴别。有些患者虽然没有器质性疾病,但呃逆不止急需药物调理,中药有一定作用。中医对呃逆的认识早在《内经》,首先提出本证病位在胃,并认识到与中上二焦及寒气有关。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胃为气逆为哕……”。《灵枢·口问》篇则说:“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人于胃,新故相混,真邪相干,气并相逆于胃,而胃腑不受,复出于胃,故呃逆也。”在治疗上,《内经》又记载了取嚏及转移病人注意力以达到止呃等简易方法,至今对呃逆之轻者,仍有其实用价值。张仲景《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则将其分为三证辨治:属寒者,治用橘皮汤;属虚热者,治用橘皮竹茹汤;属实热者,如“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愈。”这种分类和治法,为后世寒热虚实辨证施治奠定了基础。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呃逆》对本病系统的提出治疗法则:“治当降气化痰和胃为主,随其所感而用药。气逆者,疏导之;食滞者,消化之;痰滞者、涌吐之;热郁者,清下之;血瘀者,破导之;若汗吐下后,服凉药过多者,当温补;阴火上冲者,当平补;虚而加热者,当凉补。”系统的阐述的呃逆的辨证论治规律,至今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呃逆的中医治疗关键是辨证论治,大致有以下几种证情:
1.如果症、因、舌、脉表现不出特别的虚实寒热,而是以单纯的胃气上逆动膈为主,则以理气和胃、降逆平呃为基本治疗法则,以旋覆代赭汤加减为主:旋覆花10g,代赭石15g,党参15g,清半夏10g,陈皮10g,炙甘草6g,柿蒂10g,刀豆子30g,白芍30g,元胡10g,全蝎6g,炒麦芽30g,炒谷芽30g。
2.如果兼肝郁气逆则用:半夏10g,陈皮10g,云苓15g,炙甘草6g,木香6g,乌药6g,枳壳10g,沉香6g,公丁香3g,代赭石30g,川楝子10g,郁金10g,炒栀子10g,黄连6g。
3.伴有湿热内蕴用:苍术6g,半夏10g,厚朴10g,陈皮10g,云苓10g,白豆蔻6g,甘草6g,白芍15g,大黄3 g,炒谷芽30g,炒麦芽30g,党参10g,黄连6g。
4.如果为寒者,又有两种情况,一是中焦虚寒,用理中丸合黄芪建中汤加减:党参15g,黄芪15g,白术10g,干姜6g,炙甘草6g,姜半夏10g,陈皮10g,公丁香3g g,沉香6g,白芍15g,当归10g,厚朴6g。一是胃中寒冷用,用丁香散加味:公丁香3g,柿蒂6g,良姜6g,炙甘草6g,半夏10g,陈皮10g,刀豆子30g,吴茱萸3g,肉桂3g,厚朴6g。
5.辨证为胃火上冲则用竹叶石膏汤加减:淡竹叶10g,石膏30g,麦冬10g,太子参15g,半夏10g,炙甘草6g,陈皮10g,云苓15g,竹茹10g,柿蒂10g。大便不通加大黄3g,厚朴10g,枳实10g。
6.如果胃火伤阴,脾胃气阴不足用:沙参15g,麦冬10g,白芍15g,甘草6g,陈皮10g,佛手10g,香橼10g,鸡内金10g,生地15g,川楝子10g,生杷叶10g,柿蒂10g,刀豆子18石斛10g,玉竹10g,竹茹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