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刘某,女,67岁。于2016年6月5日初诊
舌脉:脉沉细小数,舌淡红苔黄少津
主诉:口干、咽干1年,较前加重3天
现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咽干等症状,曾就诊于省级医院诊断为“干燥综合征”,平素服用羟氯喹、醋酸波尼松治疗。由于口干、咽干症状逐渐加重,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就诊。刻下:体型丰腴,面色晦暗,语声重浊;口干、咽干,叙述病情时需频频饮水,自诉吃饭时需先饮水再吃饭,或者边吃饭边饮水,或者吞咽时需饮水;头晕脑鸣;四肢沉重倦怠无力;脸胀手胀;胃胀满、上午重、饭后恶心;周身燥热伴上半身汗出;入睡可、凌晨3点易醒,醒后难复睡;大便日行1-2次、黏滞量少、有便不尽感;舌淡红苔黄少津,脉沉细小数。现服药:羟氯喹、醋酸波尼松(具体不详)
既往史:既往高血压病和冠心病病史。否认其他慢性病史及食物药物过敏史。
西医诊断:干燥综合征
中医诊断:燥痹
辨证:气阴两虚,脾虚湿盛证
治则:益气养阴生津,辅以健脾祛湿
方药:四君子合三仁汤加减
党参6g 炒白术10g 茯苓15g 生甘草6g
清半夏6g 陈皮15g 知母10g 麦冬10g
北沙参10g 芦根30g 炒扁豆10g 浮小麦30g
焦三仙30g
水煎服,日一剂,共7付。
2016年6月22日(二诊):服药后口干、咽干仍在,说话和吃饭时仍需要频频饮水;头晕脑鸣仍在;四肢沉重倦怠无力仍在;脸胀手胀减轻;胃胀满减轻、饭后恶心减轻;周身燥热伴上半身汗出减轻;入睡可、仍凌晨3点易醒、醒后仍难复睡;大便日行1-2次、黏滞量少、有便不尽感仍在;现有心悸。舌淡红苔薄黄腻,脉沉细尺不及。调上方:加白芍15g,陈皮减至6g,加百合30g,加黄连6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
2016年6月29日(三诊):服药后口干、咽干仍在,说话和吃饭时仍需要频频饮水;头晕脑鸣、四肢沉重倦怠无力仍在;脸胀手胀去,胃胀满去、饭后恶心去,周身燥热伴上半身汗出减轻;入睡可、仍凌晨3点易醒、醒后仍难复睡;大便日行1-2次、黏滞、有便不尽感稍减轻;心悸减轻。舌淡红略暗苔黄少津,脉沉细弱。调上方:白芍加至30g,加乌梅10g,加旱莲草30g,黄连加至8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
2016年7月15日(四诊):服药后口干、咽干仍在,说话和吃饭时仍需要频频饮水;头晕脑鸣、四肢沉重倦怠无力仍在;周身燥热伴上半身汗出减;入睡可、醒后仍难复睡;大便日行1-2次、黏滞、有便不尽感稍减轻;心悸未作;舌淡红苔腻,脉沉关沉滑。以三仁汤加减:炒杏仁6g,薏苡仁20g,滑石18g,生甘草6,通草3g,茵陈15g,佩兰10g,炒白扁豆10g,茯苓15g,陈皮6g,清半夏6g,党参6g,炒白术10g,焦三仙30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
2016年8月29日(五诊):服药后面色晦暗减轻,语声重浊减轻;口干、咽干减,饮水次数减少;头晕脑鸣、四肢沉重倦怠无力减轻;周身燥热伴上半身汗出大减;入睡可、醒后复睡难减轻;大便日行1次、黏滞减轻、有便不尽感减轻;现有上半身憋胀、身上潮湿、汗黏;舌淡红苔黄腻,脉沉滑缓寸不及。调上方:茵陈加至20g,炒白术加至20g,加炒苍术3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
2016年9月21日(六诊):服药后面色较前有光泽,语声重浊减轻;口干、咽干大减且喜热饮;脑鸣去,头晕偶作;四肢沉重倦怠无力大减;周身燥热伴上半身汗出偶作;现醒后偶有复睡难;大便日行1次、黏滞减轻;舌偏红苔黄腻,脉沉缓寸弱。调上方:加干姜10g,炒苍术加至6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
患者口干、咽干症状缓解后改两周复诊1次,目前用膏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患者老年女性,《素问·上古天真论》:“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人过四十阴自半,故患者素体阴液不足;又因《素问玄机原病式》提出:“诸涩干涸,干劲皴裂,皆属于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胜则干。”燥邪日久,容易耗伤阴液,内外相合故患者阴液不能上承出现口干、咽干。患者脾胃功能减弱,脾主四肢,脾虚生湿,湿性重浊故见四肢无力倦怠;脾虚清阳不升,脑窍不明,清窍失于濡养则见头晕、脑鸣;脾虚运化水湿功能失常,导致湿生,湿邪具有流动性和弥漫性,湿邪侵犯头面部时见脸胀,湿邪流注四末则见手胀;阴虚日久见周身燥热上半身汗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飨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升则胃降,胃降则脾升,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导致胃胀满,不思饮食,湿邪阻遏气机亦见胃胀满;湿邪为阴邪,上午体内外阳气正在生发,邪气失于温化,则上午胃胀满重;湿邪重着、黏滞、阻滞肠道气机则见大便黏滞量少,有便不尽感;心血不足,心失濡养则见患者心慌,遇事加重;肝血不足,血不养心故见凌晨3点易醒,热扰心神故见醒后入睡难。热灼津液,津不上蕴故见苔黄少津;气阴两虚故见脉沉细,热主动故见小数。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燥者濡之”的治疗原则。患者气阴两虚为本,故刘真教授采用益气养阴生津,辅以健脾祛湿的治疗思路,选用甘寒培补,养阴生津的麦冬、北沙参、芦根、知母,和选用益气健脾的党参、茯苓、炒白术、甘草;同时加以酸甘之品的白芍、乌梅,以酸甘化阴;并且强调注重补益肝肾加用墨旱莲。陈皮、清半夏和茯苓取二陈汤之意与炒白扁豆合用健脾化湿;用浮小麦养心敛汗;焦三仙消食化滞助脾胃之运化;然而前三诊患者口干、咽干的症状并未缓解。
刘真教授审时度势,悉心揣摩,认真分析,四诊合参,并且结合时令节气,在第四诊时改变用药思路和治疗原则。刘真教授认为患者病情加重正值长夏前后,长夏正当夏秋之交,雨水较多,这时阳热正炽,水气上腾,是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长夏季节,脾胃功能本多呆滞,若复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则易损伤脾胃,导致湿邪内困;又因患者素体脾胃虚弱,水湿不化,亦易招致外湿侵袭。薛生白《温热经纬》:“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故一为外感时令湿热之邪,一为素体脾虚,湿邪内停,内外合邪则病情加重。《张氏医通》云:“素禀湿热而挟阴虚者,治与寻常湿热迥殊,若用风药胜湿,虚火易于僭上;淡渗利水阴液易于脱之;专于燥湿必致真阴耗竭;纯用滋阴反助痰湿上壅。
务使润燥合宜,刚柔协济,始克有赖。”患者此时应为湿热偏盛阻滞气机,水液输布障碍故出现口干咽干等症状,故用再多的益气养阴、酸甘化阴生津之品口干咽干症状也不能缓解。故刘真教授改变治疗方案和用药思路,采用宣畅气机、健脾祛湿的治疗方案,取三仁汤“气化则湿亦化”之意,以炒杏仁宣利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气旺则能生津;炒白扁豆、佩兰芳香化湿,行气宽中;薏苡仁甘淡性寒,淡渗利湿泻热而健脾;滑石、通草甘寒淡渗,增强利湿清热之功;清半夏行气化湿;加用健脾燥湿的苍术和清热利湿的茵陈;诸药合用,宣上、畅中、渗下,使气机通畅,脾气健旺,津液化生源源不竭,经三焦气化而运行全身。故患者服三仁汤化裁后口干咽干等症状大减。
刘真教授从湿论治的指导思想为我们对于干燥综合征的认识和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对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不再仅仅局限于益气养阴之法,亦可采用宣畅气机、健脾祛湿的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