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健脾法治疗心悸案

发布时间:2017-05-13 11:12:49 本文来源:石家庄市中医院

患者:郭某,女,70岁,2015年2月8日初诊。                              

舌脉:舌质偏淡,苔薄腻,脉沉细缓寸关小滑。

主诉:全身乏力、气短5年,频繁发作1月余。

现病史: 患者于2009年无明显诱因出现气短、长出气,就诊于省人民医院,诊断为“缓慢性心律失常”,住院时心率50次/分,出院时心率56-57次/分。2011年又因全身乏力、气短于省人民第二次住院,心率慢时伴血压升高。2012年因乏力、气短、头晕第三次住院。2014年同因第四次住院。2015年1月14日因心动过缓发作,气短于省人民第五次住院。近日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气短,心率低于50次/分乏力气短加重,心率高于60次/分既感到心慌。刻下症:全身乏力、气短,欲长出气,纳可,饱食后即感腹胀、打嗝,大便可,舌质偏淡,苔薄腻。查体:心率54次/分,血压138/64mmHg,脉沉细缓寸关小滑。现服药:阿托伐他汀1片 晚一次,阿司匹林1片 早一次,参松养心丸 3粒 日三次,芪参益气胶囊(用量不详)。

既往史:患者既往高血压病病史10余年,目前规律口服厄贝沙坦 1片 早一次,未系统监测血压;胆囊结石10年,肝囊肿病史10年,未口服药物。

西医诊断:心律失常 心动过缓

中医诊断:心悸

辩证:心脾两虚

治则:益气健脾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升陷汤加味

黄芪30g  知母10g  党参10g   茯苓10g     

白术10g  炙甘草6g 枳实10g   厚朴花15g

黄连6g   百合30g  焦三仙30g 玉米须30g

车前子15g(另包)  石菖蒲10g

6剂,水煎服,日一剂,并嘱其停服芪参益气胶囊。

2015年2月15日二诊:服药6剂后患者诉近一周仍感乏力,心率大致平稳为54-62次/分,但活动后可出现心慌,心慌时测心率74次/分同时伴后背痛;偶有燥热出汗,大便可,日一次;胃胀略减轻,喝热水后打嗝。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略滑。患者仍感乏力,故上方党参加至30g;药后胃胀加鸡内金20g,偶感燥热出汗,故加郁金10g、石菖蒲加至15g、黄连加至10g。7剂,继服,嘱其调药:参松养心丸2粒,日三次。


2015年2月22日三诊:诉服上方7付药后体力增加,长出气减,活动后心慌减轻,仍偶有燥热出汗,寐可;口干欲饮,饮后仍打嗝,多在连续喝热水后出现;大便可,日一行;近一周测得脉搏为56-57次/分,血压:120-139/54-71mmHg。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略滑。上方石菖蒲加至20g、郁金加至15g,黄连减至8g以增强其宁心安神之功。上方7剂,继服。


2015年3月1日四诊:诉服上方后,体力进一步增加,心率:54-63次/分,血压:121-139/57-65mmHg,吃常温水果打嗝,劳累后心悸减少,偶有胸闷,纳可,口谈,寐可,二便可。舌淡红,苔微黄腻,脉沉细寸关涌动。上方加炒杏仁6g,砂仁3g以增强理气健脾之功。上方7剂,继服。


按 语:心悸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疾病,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认为心悸病因为心脉不通,宗气外泄,突受惊恐等;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出心悸责之虚与痰的理论;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心悸由阴虚劳损导致;清代《医林改错》中认为瘀血内阻是导致心悸证的关键。


补中益气汤出自《内外伤辨惑沦》,为治疗脾虚气陷、气虚发热名方。升陷汤由补中益气汤化裁,主治气虚下陷证。本案中患者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心动过缓时,心排血量不足,即出现全身乏力、气短、头晕等症状;当患者活动后,心率增快,患者不得耐受,即出现心慌感。这种心率或块或慢而导致相应的症状,在中医称为心悸。此患者是由于心脏功能较弱,不能正常搏动,此时的心率偏快仍为心气虚,治疗时当补益心气,不可用镇心安神之品。刘老师以补中益气汤合升陷汤为主方,调理心气不局限于局部,而是从全身角度出发,调理全身气血以鼓舞心气,使病人心功能逐渐恢复,活动耐受度逐渐提高。加之患者胃胀,喝热水后打嗝不断,仍是脾虚的表现,方中注重脾胃气机的调畅,体现了刘真老师“持中央,运四旁”的基本思想,方中不断调整郁金、石菖蒲、黄连的用量,不断随病人病情变化而调整用药,体现老师用药之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