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法治疗胃痛案

发布时间:2017-05-13 11:11:29 本文来源:石家庄市中医院

患者:肖某,女,49岁,2015年3月17日初诊。         

舌脉:舌淡红,苔薄黄腻,脉沉细尺不足。

主诉:胃痛2年,加重一周。

现病史:患者于2013年无明显诱因出现胃痛、纳差,无烧心反酸,无恶心呕吐,进食生冷油腻之品后,上述症状明显加重,未因胃痛系统就诊。近一周上述症状再次发作且较前加重,为进一步诊治而就诊。刻下:胃痛,空腹及傍晚疼痛明显,伴汗出;胃怕凉,食生冷之品后疼痛明显;腰背痛,敲后背会打嗝;大便日一行,初干,有不尽感,不干、不粘,未曾口服西药。患者面色萎黄,舌淡红,苔薄黄腻,脉沉细尺不足。

既往史:否认其他慢性病史及食物药物过敏史。

西医诊断:慢性胃炎

中医诊断:胃痛

辩证:脾胃虚寒证

治则: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

黄芪20g    桂枝6g   白芍30g  生甘草6g            

清半夏6g   干姜6g   黄连6g   白芨10g

海螵蛸20g  陈皮6g   苏梗6g   车前子10g(另包)

炒麦芽15g  炒谷芽15g

4剂,水煎服,日一剂。

2015年3月24日二诊:患者近一周胃痛减轻,多于下午(17:00)发作,发作时伴腰背痛,汗出去,傍晚胃痛去,大便日一行,量少,排便困难;仍打嗝,左胁肋疼痛,末次月经不详,常提前2-3天;药后无口干加重,无烧心反酸。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尺不足。患者整体好转,故主方不变,药后无口干加重,故黄芪加至30g,陈皮加至10g,炒麦芽加至20g,炒谷芽加至20g,患者排便困难,故加火麻仁15g。7剂,继服。


按语:胃痛为临床常见疾病,辩证时应结合患者四诊及舌苔脉象,分清寒热、虚实。患者胃痛两年余,进食生冷油腻之品后症状加重,可知患者体质为脾阳虚型,脾阳不足,脾胃虚寒,使饮食物不得温化,生冷食物积聚在脾胃,从而使脾胃虚寒进一步加重;脾阳不足,脾胃虚寒,导致水湿内停,则大便初干后溏、有不尽感;湿浊中阻,气机不运,则后背有憋胀感,敲打后气机得通即打嗝;患者脾阳虚弱则精神不振、面色萎黄;患者湿滞日久,郁而化热,故舌苔薄黄腻,脾虚日久,累及肾阳,故腰酸痛、脉沉细尺不及。


黄芪桂枝五物汤始见于《金匮要略》,用于治疗气虚血滞、营卫不和之血痹证,原文为:“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为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由桂枝汤加减变化而成,有调和脾胃之功,有黄芪建中汤之意。刘老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以黄芪桂枝汤温中健脾,加用干姜温中祛寒,重用白芍和白芨和胃止痛,海螵蛸制其胃酸,黄连化其郁热,陈皮、苏梗、炒二芽理气和胃,用车前子以利小便而实大便,解决大便不尽感。纵观全方,治疗胃痛从多个角度出发,温中与清热并用,升提与降气并举,体现刘老师“持中央,运四旁”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