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张某,女,58岁。2017年2月8日初诊。
舌脉:脉沉细关小滑尺不及,舌暗红苔薄白中黄染。
主诉:心慌、乏力5个月,加重5天。
现病史:患者于5个月以前主因活动后全身乏力、心慌、腿软、头晕至省二院住院治疗10天,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行相关治疗后诸症好转,出院后曾口服曲美他嗪、匹伐他汀、黛力新、枸橼酸铋钾颗粒、阿莫西林等药物达半个月,之后停药,出院期间病情稳。5天前患者感冒,继而心慌、乏力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而至刘老师门诊。刻诊:夜间侧躺时心动悸伴耳中偶跳动,耳鸣,全身沉重乏力,偶有胸闷长出气,昼夜可见汗出,夜寐差,纳可,无烧心反酸,大便可,不能纳凉,感冒后遗留咳嗽,寐可。脉沉细关小滑尺不及,舌暗红苔薄白中黄染。查体:血压80~90/50~60mmHg
,心搏70次/分。现服药:无。
既往史:患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冠心病。5个月前省二院住院出院后曾口服曲美他嗪20mg,3/日;匹伐他汀2mg,1/日;黛力新1片,1/日;枸橼酸铋钾颗粒20mg,2/日;阿莫西林1g,2/日等药物达半个月,病情平稳,之后停药。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西医诊断:1、冠心病
2、慢性胃炎
3、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中医诊断:心悸
辨 证:心脾两虚证
治 则:健脾益气宁心定悸
方 药:四君子汤加味
五爪龙30g 党 参15g 茯 苓10g 白 术10g
炙甘草6g 黄 连6g 百 合30g 合欢皮15g
防己10g 前 胡10g 炒杏仁10g 娑罗子10g
鸡内金20g 焦三仙30g 石菖蒲15g 芦 根20g
泽 泻15g 白 及10g
6付,水煎服,日一剂。
2017年2月15日二诊:服药6剂后患者诉心动悸伴耳中跳动及咳嗽去,黄痰少,睡眠明显改善,仍全身沉重乏力及耳鸣,仍昼夜汗出且加重,诉药后胃胀且烧灼感,但在吃饭中间服药时胃胀轻些,无腿肿,大便日一行。舌淡红胖大苔薄白腻,脉沉细。在家自测血压105/65mmHg。咳嗽去,故上方去前胡、杏仁;药后胃胀且烧灼感,故去防己加海螵蛸制酸止痛,加清半夏消痞胀;加桑叶清肺热、止汗。7剂,开水冲服,日1剂。
2017年2月22日三诊:诉服上方7付药后汗出减少,微咳,黄痰去,烧灼感去,耳鸣在,睡不着后头顶不适,喜抓捏,乏力,口干在,喜饮,大便日一行,脉沉细小滑尺不足,舌淡红偏暗。上方党参、石菖蒲、合欢皮各加至20g以曾益气安神之功。7剂,开水冲服,日1剂。巩固疗效。
此后患者又复诊于刘真老师处,诉心慌偶发且皆因着急后诱发。
按语:本案以“心慌”为主症,中医诊断为“心悸”。患者为一老年女性,58岁,平素心慌发作时伴有乏力,说明素体心气虚,但尚能耐受,此次心慌在感冒后复发并程度加重,结合四诊分析其病因当属外邪初犯肺卫,继而内舍于心,终致心悸复发。其病机特点为:外邪一方面内舍于心,心气虚,故见心动悸、乏力、昼夜汗出;一方面入里化热,故遗留咳嗽,咳黄痰;另外就诊时虽无恶寒发热,但在表之邪仍未尽去,仍留有一两分。其病机特点概而言之即:正已伤而邪未尽。
治疗当益气为主,兼顾表邪。难点是如何做到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碍邪。刘老师在治疗上强调“持中央,运四旁”的基本思想,尤其是在治疗虚证或者是虚实夹杂证时更是如此。本例治疗上亦是从调脾胃入手,方选四君子汤为底方加五爪龙重用补气固本,以助心气复,正复又能鼓邪外出,同时随症加减选用鸡内金、白及、娑罗子等顾护胃气;妙用前胡,性辛、苦、微寒,辛则宣发肺气以散表邪,苦寒则配伍杏仁、芦根降肺气以清热止痰咳,弃麻桂荆防之类而不用以防伤正;另外患者昼夜汗出,二诊时汗出加重,老师加用桑叶止汗,《神农本草经》言其能“除寒热,出汗”,在此既止汗,又清肺热,兼疏散表邪,一药而三擅其功,老师不用生脉饮、五味子、酸枣仁、牡蛎酸敛之品来益气敛阴止汗意在以防闭门留寇致使疾病难愈,体现了老师选方用药紧贴病机的思路,如此正邪兼顾,扶正不碍邪、祛邪不伤正,以补为主,正复邪去,故而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