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池某,男,51岁。2016年6月9日初诊。
舌脉:脉沉细数,舌淡红苔黄厚腻
主诉: 间断头晕头痛头蒙2月,加重3天。
现病史:患者缘于10年前体检发现血压升高,于石家庄市中医院诊断为高血压病,规律服用降压药物,血压控制尚可,无其他不适。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痛头蒙,伴白天燥热汗出。刻诊:头晕,头痛,头蒙,伴白天燥热汗出,偶胸闷长出气,咽痛,多饮,活动后小腿憋胀,大便日一行,急迫不成形,纳可,寐浅多梦,晨起困倦,脉沉细数,舌淡红,苔黄厚腻。查体:血压140-160/90mmHg,心搏88-95次/分。现服药:尼群地平1片 1/日×10年。
既往史:吸烟史20年。脂肪肝、胆囊结石5年。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2级
中医诊断:眩晕
辨证:痰湿中阻证
治则:化痰祛湿
方药:温胆汤、平胃散加减
夏枯草20g 玄参20g 黄芩6g 黄连10g
竹茹10g 枳实10g 陈皮6g 车前子30g(另包)
清半夏6g 炒苍术6g 玉米须30g 石菖蒲20g
合欢皮30g 远志15g 茯苓20g 炒白术20g
甘草6g 桑叶15g 厚朴花10g 党参6g
水煎服,日一剂,共7付。
2016年6月17日二诊:患者头晕头痛头蒙仍在,白天燥热汗出、胸闷长出气仍作,药后纳寐可,咽痛减,小腿憋胀、大便急迫去,大便不成形较前加重,日1行。药后现口干口苦,血压:120-130/80-90mmHg,脉搏85-90次/分,脉沉数紧,舌淡红,苔薄白微腻。上方加减:夏枯草加至30g、桑叶加至30g加强清肝平肝之效,茯苓加至30g、炒苍术加至9g以健脾渗湿止泻,玄参减至10g。7付,继服。
2016年6月24日三诊:患者头晕头痛头蒙减,咽痛去,口干去,仍口苦,胸闷长出气去,白天燥热出汗减轻,大便成形,日一行。血压:130/90mmHg,脉搏80次/分,脉沉弦滑略紧,舌淡红,苔薄白。上方加减:炒苍术减至6g,加泽泻20g以利水泄热,去甘草。6付,继服。
2016年7月1日四诊:患者头晕头痛头蒙继减,口苦减,大便成形,日一行,偶有急迫感,白天燥热汗出未增,寐可多梦,血压130/90mmHg,脉沉弦紧,舌淡红,苔薄白。上方加减:党参加至10g、炒白术减至10g以健脾升阳,加白芍10g取敛阴收汗之意,加佩兰10g以增芳香化湿之功,去竹茹。6付,继服。
2016年7月8日五诊:患者头晕头痛头蒙未作,白天燥热汗出减,大便日一行,急迫减,仍尿黄。血压:130-/90-mmHg,脉搏80+次/分,脉沉弦紧,舌淡红,苔薄白腻。上方加减:白芍加至15g、加青蒿15g代黄芩增其敛阴收汗、清退虚热之效,去黄芩以防久用苦寒伤阴,桑叶加至40g。6付,继服。
2016年7月15日六诊:患者白天燥热汗出继减,偶有大便急迫,诸症悉平。血压:120-130/80-90mmHg,脉搏80+次/分,脉沉弦紧,舌淡红,苔薄白腻。上方:白芍加至20g,炒苍术加至9g,去玄参,去枳实防破气之力太过伤正。7付,2日一付,继服。
按语:
本案患者患高血压病10年,根据中医四诊辩证规律,中医诊断为眩晕,辩证为痰湿中阻证。本案患者病位在脑窍,病变脏腑在肝脾。一方面,肝乃风木之脏,其性主动主升,肝经气机不畅,郁而化热,肝阳上亢,上扰头目,发为眩晕。另一方面,脾失健运,痰浊中生,清阳不升,上扰清窍亦发为眩晕。结合患者症状: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清阳不升,上扰头窍表现为头晕,头痛,头蒙;痰湿中阻,郁久化热伤阴则有燥热汗出,胸闷长出气;脾失健运,水谷不化,则有便溏;湿为阴邪,其性重滞黏腻,故为小腿憋胀、晨起困倦;湿邪中阻,下注肠道,则大便急迫,不成形;脉沉细数,舌淡红苔黄厚腻,亦是痰湿中阻之象。
刘师结合症状表现及舌苔脉象,以化痰祛湿为治疗大法,选用温胆汤、平胃散加减。方用半夏、竹茹相伍,一温一凉,燥湿与清热同用,以化痰和胃;陈皮、枳实相合为用而理气化痰之力增;苍术、白术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黄连、厚朴花长于行气除满,且可化湿,另助苍术,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痰浊得去;另配车前子、茯苓、玉米须共奏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石菖蒲、合欢皮、远志合用以收开窍宁心安神之效; 夏枯草、玄参、黄芩以清肝降火、滋阴泻热。综观全方,燥湿与行气并用,燥湿以健脾,行气以祛湿,使湿去脾健,气机调畅,痰浊得去,则清窍得以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