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高某,女,64岁。2014年4月24日初诊。
舌脉:脉沉弦缓,按之有力,舌淡红,苔薄黄
主诉:头晕10天
现病史:患者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沉,伴有心烦、胸闷,自测血压130-150/83-99mmHg,脉搏65次/分,未服用降压药物,求治于刘师。刻诊:头晕、头沉遇热加重,胸闷,胁胀,心烦易怒,抑郁不欢,善太息,心慌汗出,口干口苦,鼻干出血,目热耳痒,夜寐多梦,易醒,复睡难,大便4日一行,无便意,纳尚可,脉沉,舌淡红,苔薄微黄。现服药:未服用降压药物。
既往史:否认其他慢性病史及食物药物过敏史。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1级
中医诊断:眩晕
辨证:肝经郁热证
治则:肝郁透肝法
方药:夏枯草汤合升降散加减
夏枯草30 g 玄参10g 黄芩10g 片姜黄10g
僵蚕10g 蝉蜕6g 大黄8g 柴胡15g
龙骨30g(先煎) 牡蛎30g(先煎) 车前子15g(另包)清半夏6g
郁金15g 石菖蒲15g 芦根30g 预知子10g
枳壳10g
水煎服,日一剂,共7付。
2014年5月2日二诊,患者头晕头沉仍在,胸闷、胁胀、心烦大减,日间汗出阵作,夜汗去,目热鼻干好转,寐差仍在,大便初干,2日一行,自测血压133/84mmHg,脉沉,舌淡红,苔薄白。上方加减:加丹皮、炒栀子各6g以清热泻火除烦,加合欢皮30g解郁安神,加草决明30g(代茶)以清热明目,润肠通便,去预知子??。7付,续服。
2014年5月14日三诊,头晕头沉减轻,胸闷、胁胀、心烦偶作,口干口苦去,日间少量汗出后自觉舒适,寐差在,大便初干,1-2日一行,有不尽感、下坠感。自测血压130-140/84-80mmHg,脉沉,舌淡红,苔薄黄。上方加减:去枳壳改为枳实30g、并加入白术30g,以理气燥湿通便;加陈皮15g、内金10g以理气健脾;大黄减至5g以防苦寒日久伤正,同时片姜黄加量至15g,使得降气之力不减;胸闷心烦缓解,心胸伏热已除,故去石菖蒲、郁金。7付,继服。
2014年6月18日四诊,患者诸症好转,仅在午后偶尔稍有头沉和心烦,大便1-2日一行,转畅,自测血压120-130/84-80 mmHg,脉沉,舌淡红,苔薄白。上方加减:大黄减至3g以防伤正,口干口苦症状已去,故去芦根,加玉米须30g,以利尿降压。7付,继服。
此后患者间断求诊于刘真老师处,诸症悉平,血压130-120/90-80mmHg;脉搏54-62次/分。
按语:
患者初诊时症状:头晕、头沉遇热加重,胸闷,胁胀,心烦易怒,抑郁不欢,善太息,心慌汗出,口干口苦,鼻干出血,目热耳痒,夜寐多梦,易醒,复睡难,大便4日一行,无便意,纳尚可,脉沉,舌淡红,苔薄微黄,为一派典型肝经郁热之象,老师以肝郁透肝为基本治疗大法,给予夏枯草汤合升降散加减。
其中夏枯草汤为邢月朋名老中医经过多年临证,针对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而创制的。 方中夏枯草辛苦微寒入肝经,能补肝血、缓肝火、解内热、散结气;黄芩苦寒,能降火、利胸中气;玄参咸苦微寒,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从而壮水以制火, 散无根浮游之火。三药配伍,清肝降火,血压下降,头晕头痛等解除。
升降散辛凉透表与苦寒清泄并用,使怫热自内外达。本案患者怫热内炽,自内而发,故解其内之郁热为治疗之本,升降散重用姜黄、大黄,苦寒清热泻火。患者以头晕为主症,为肝经郁热浮越于上,扰动清窍之象。治疗上应遵循扬之则越的原则。僵蚕、蝉蜕辛凉透达,帮助邪热从表外泄,开窗散热。由此辛凉透表与苦寒清热同用,表里同治,内外分消,病势得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