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某,女,71岁,口内发粘1月。
初诊(2012年9月20日):患者1月前自觉口内发粘,说话后两嘴角有白沫,自诉象“牛倒嚼”一样,双眼发胀。在门诊有医生给予小青龙汤后病情加重,前来就诊。饮食二便可。舌暗红,苔白腻,脉沉滑。既往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病史。查:血压130/85mmHg,体型偏胖,双眼睑轻度浮肿,双侧口角有粘沫。中医诊断:口粘症。属湿热内停型,治法:清热利湿法,处方:甘露消毒丹加减:藿香10g,茵陈10g,滑石10g,木通10g,菖蒲15g,黄芩10g,连翘15g,浙贝12g,甘草6g,薄荷10g,佩兰12g,豆蔻10g,麻黄6g,防风10g,浮萍30g,苏叶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2012年9月27日):口粘明显减轻,口角粘沫减少,眼胀减轻,舌暗红苔白腻,脉沉滑。上方4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2012年9月30日):患者症状减,近日咳嗽,有痰,加桑白皮10g,杏仁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四诊(2012年10月8日):患者取心脏病药时告知患者口粘症状消失。
按:邢月朋老师分析此例患者主症为口粘,分泌物粘稠则为有热。脾开窍于口,考虑为脾经湿热,选方甘露消毒丹清热利湿。该方出《续名医类案》。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症见发热困倦,胸闷腹胀,肢酸,咽肿,颐肿口渴,身黄,小便短赤,淋浊,吐泻,舌苔淡白或腻或干黄者。临床应用以身热,困重,汗出不解,舌苔黄腻,脉濡数为辨证要点。方中共有11味药物,藿香、白豆蔻、石菖蒲芳香化浊,宣畅气机,以醒脾运湿;茵陈蒿、滑石、木通清热利湿,以导湿热由小便而出;黄芩、连翘清热解毒;贝母、射干清咽散结;薄荷疏表透热,兼利咽喉,合之则清热之力更强。诸药合用,可使湿热之邪从中而化,从小便而利,从肌表而散;且可清热解毒,利咽散结,体现了清热、芳化、利湿三法,尤以清热为要,故临床多能治疗各种湿热病证。患者仅表现为口粘口角粘沫,也痛苦异常,用甘露消毒丹后药到病除,为患者解除了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