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节 滋阴清热,凉血和络治疗脚板红案

发布时间:2014-06-10 08:18:36 本文来源:石家庄市中医院

红斑性肢痛症阴虚络热证,治以滋阴清热,凉血和络法

刘某,男,15岁,主因双足红肿灼痛进行性加重2月余。

初诊(2009329日):患者2个月前原因不明出现双足灼热疼痛,遇热或站立行走后症状加重,得冷稍舒,渐至肤红浮肿,灼痛剧烈,不可落地,为求暂缓解其苦,双足昼夜浸泡于冷水之中,并不断更换,其苦不可言状,曾辗转求中西医诊治,未能稍有缓解,慕名而来诊治。刻诊患者痛苦面容,呻吟哭泣,双足灼热浮肿剧痛。喜食冷饮,眠差,二便调,舌红少苔.脉弦数。专科检查:双足自小腿中下1/3处至足背皮色紫红,可见散在点片状溃疡,上覆黄痂、渗液,皮温高,按之灼手,高度浮肿,按之凹陷不起,疼痛拒按,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增强。理化检查:白细胞11.5×109/L,中性86%,淋巴14%,血红蛋白l24g/L;血沉37mm/h;抗链"O"1400以下、类风湿因子阴性;尿常规正常;肝功能正常。此乃五脏之火,尤其是心肝之火聚于足心,郁而不散,灼及络脉,使络脉之血沸腾,煎熬津液所致。西医诊断:红斑性肢痛症;中医诊断:脚板红阴虚络热证。治以滋阴清热,凉血和络法,方选:三物黄芩汤、玉女煎加味。处方:生地120g,黄芩60g,苦参30g,生石膏100g,水牛角片30g,紫草30g,白芍30g,玄参30g,地骨皮30g,大青叶各30g,地榆15g,山栀15g,麦冬12g,牛膝15g,知母20g,生甘草15g5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200944日):自觉疼痛较前减轻,夜间能短时间入睡,仍喜饮冷水,纳食可,二便可。原方续进。

三诊(2009411日):局部肿胀明显减轻,皮色潮红减退接近正常皮色,夜间疼痛明显缓解,能够间断入眠,饮食正常。面色如常,精神正常,局部红、肿显减,溃疡大部已愈。经养阴清热凉血治疗后,血分中的火热之邪得以渐清,因火热邪毒耗伤的阴液得以滋养故红肿热痛诸症均获得好转。邪退热清,正气不足,治疗兼以益气养阴扶助正气。更方如下:生地30g,黄芩12g,生石膏30g,水牛角片12g,紫草10g,白芍15g,玄参15g,地骨皮15g,大青叶各10g,地榆10g,炒谷芽15g,生甘草6g,党参15g,麦冬10g,五味子6g

按:1.本病临床比较少见,是一种扩张性肢端血管病,其特征为阵发性肢端皮肤温度升高,潮红肿胀,产生剧烈灼热疼痛,极易与局部红肿热痛的感染相混淆,需引起高度重视。《诸病源候论》指出“夫热病攻手足,乃入五脏六腑,井荥俞皆出于手足指。今毒气从脏腑而出,循于经络,攻于手足,故手足指皆肿赤焮痛也。”的描述。说明本病虽发于手足而实根于五脏六腑。

2.本病疼痛发作时,局部皮肤潮红、温度升高而无寒热全身症状,遇热加剧,入夜为甚等症状,本病的病因病机为“阴虚为本、络热为标”的辨证思路。

3.本案病情严重,疼痛剧烈,但在治疗上并不尊“不通则痛”的理论而采用活血化瘀法,亦不因其红热的所谓“热毒”而采用清热解毒法。在药物的选择上以大剂量的养阴清热凉血作用的生地、紫草、玄参、地榆、水牛角等集中药力清其沸腾之血,同时选用具有清透气分热的石膏、黄芩、大青叶、山栀子等达到气血双清,阴复热平之功。

    4.本病疼痛发作时,局部皮肤潮红、温度升高而无寒热全身症状,遇热加剧,入夜为甚等症状,本病的病因病机为“阴虚为本、络热为标”的辨证思路。早期热邪亢盛,治疗以祛邪为主;邪退热清,正气不足治疗重点逐渐转入辅助正气为主,符合中医的“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