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胸闷气短)

发布时间:2022-07-25 11:49:05 本文来源:石家庄市中医院

郭某某,女,68岁。退休职工

间断胸闷气短发作8余年,加重10天

初诊:患者原因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不适,无胸痛剂放射痛,无汗出,无晕厥黑朦、恶心呕吐等症状,社区医院给予丹参片口服,症状逐渐缓解,但患者胸闷气短症状仍有反复发作,多因劳累、情绪激动而诱发,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多次在社区输液治疗,不规律服用肠溶阿司匹林、消心痛、复方丹参滴丸等药物。最近10天患者因情绪激动后胸闷气短发作频繁,程度较前加重并伴左侧背部沉痛不适,周身乏力,胃脘胀满,外院门诊调整药物后,患者症状仍无明显减轻,后就诊于我院门诊。当时症见:胸闷气短间断发作发作,伴左侧背部沉痛不适,含化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数分钟可缓解症状,精神不振,少气懒言,不喜言语,周身乏力,善太息,纳寐可,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既往慢性胃炎病史3年;10年前因子宫积瘤行子宫卵巢全切术。西医诊断: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不稳定心绞痛  2.慢性胃炎   3.子宫卵巢全切术后。中医诊断:1.胸痹 2.太息症,宗气不足,气机不畅。患者素体虚弱,又加之手术病史,正气复损,胸中大气不足,幹旋无力,又情绪不遂,气机阻滞,见胸闷、气短,背部沉痛、善太息;宗气不足,不能贯心脉、行呼吸,见精神困倦,不善言语,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亦为气虚之症。纵观舌脉症,本病气虚为本、气郁为标。病位在心、肝,为本虚标实之证。治宜补益宗气,调畅气机,方选益气升降汤合四逆散加减。处方:黄芪30g, 人参10g,党参30g,枳实12g,桔梗12g,麦冬10g,五味子10g,甘草6g,白芍10g,柴胡10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21-09-27):患者面色无华,精神好转,胸闷气短、背部沉痛、善太息等症明显减轻,自觉气力不足,仍善太息,纳麻可,二便调。舌淡红、苔微黄,脉沉细。患者病情明显改善,但仍有气虚不足之象,加大益气之力。舌苔黄,为肝郁化热之象,应佐以清热泻火之品,有一份舌苔即有一份病邪,上方加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5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21-10-01):患者精神好,面色红润。胸闷气短背部沉痛症状未发作,太息症状明显减少,纳寐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患者病情明显改善,上方减连翘、板蓝根,7剂,水煎服,日1剂。

按:于老师认为善太息是由两类病机而引起,其一表现为“深吸为需,长出必然”,系宗气不足或宗气下陷引起的一种自然症状,辨证应为虚证;其二是由于情志不舒而导致肝气郁结,病人出现的善太息是以长气排出为快,因此在四诊过程中应判断其病机属实属虚,分别采用不同的治法,才能取得满意疗效。根据《内经·灵枢·口问第二十八》“黄帝日: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岐伯日: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也。”的论述,结合临床实际,确立了以补益宗气为主治疗太息症的原则,并借鉴张锡纯之升陷汤,创制了益气升降汤治疗太息症,效如桿鼓。本病的临床表现包含了两个病证,胸痹和太息症。患者素体虚弱,又加之手术病史,正气复损,胸中大气不足,幹旋无力,又情绪不遂,气机阻滞,见胸闷、气短,背部沉痛、善太息;宗气不足,不能贯心脉、行呼吸,见精神困倦,不善言语,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亦为气虚之症。纵观舌脉症,本病气虚为本、气郁为标。病位在心肝,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上标本兼顾,应用益气升降汤、四逆散调补宗气、调畅气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