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病属气虚血瘀、水气凌心证

发布时间:2022-07-25 11:35:54 本文来源:石家庄市中医院

心衰病属气虚血瘀、水气凌心证,治以益气活血,利水消肿。

张某某,女,65岁。2019 年11 月20 日初诊。

喘息、气短、心慌间断发作15年,加重1个月。

初诊:患者于15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喘息、胸闷、伴有心慌,偶有胸痛,就诊于社区门诊、查心电图显示心肌供血不足,考虑冠心病,于社区输液治疗(具体不详)好转,平时偶有因劳累后上述症状发作,10年前曾在省医院住院,诊断为冠心病,经治疗病情好转,后经常口服药物治疗,药名不详。期间喘息、气短时有发生,经服药治疗而缓解。近1个月无明显诱因症状加重,出现气短,喘息,甚则不能平卧,心悸,胃脘部胀满、双下肢浮肿,时有咳嗽,吐少量白粘痰,夜寐差。自行口服速效救心丸等效果不好而求中医治疗。

刻下症:喘息,胸闷气短,动则加重,心悸,夜间难以平卧需高枕位,双下肢水肿,小便量少,咳嗽,吐少量白粘痰,夜寐差,纳呆。舌暗,苔薄白腻,脉沉细。

中医诊断:心衰病

             气虚血瘀、水气凌心

治则:益气活血,利水消肿,

方药:葶苈生脉五苓散加减。

葶苈子15g 生晒参10g 麦冬10g 五味子10g 黄芪30g 当归15g 川芎12g 赤芍15g桃仁10g  红花10g 泽泻12g 车前子30g西洋参10g 郁李仁10g。   7剂 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2019年11月27日)患者服上方7付,气短喘息减轻,精神好转,仍腹胀满,不能平卧,纳差,小便较前增多,下肢浮肿稍减轻。舌质暗,苔薄白腻,脉沉细。经益气活血、利水化湿治疗后,诸症有所减轻。上方继续服5剂。

三诊∶(2019年12月03日)腹胀满明显好转,纳食可,双下肢浮肿已消,因感冒出现咽痛、咳嗽。为气虚不固而外感风热,熏蒸于咽,故咽痛。银花、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利咽。处方:葶苈子15g  生晒参10g  麦冬10g 五味子10g黄芪30g 当归15g 川芎12g 赤芍15g桃仁10g   红花10g  泽泻12g 车前子30g   西洋参10g 郁李仁10g 枳实12g 白术12g 银花30g  连翘15g  板兰根15g。 5付水煎服,日一剂

四诊∶(2019年12月08日)  患者精神明显好转,咽无不适,口唇青紫改善。仍有睡眠时易憋醒,气短。继续服上方5付治疗。

五诊∶(2019年12月13日)患者无喘息、胸闷气短等,夜间可以平卧睡眠,双下肢无浮肿,二便正常。舌暗,苔薄白,脉沉细。心电图:窦性心律,78次/分,ST-T异常较前明显改善。嘱继服上方7付巩固疗效。

按:本病证归属中医“心衰病”“心悸”“水肿”的范畴。于慧卿主任医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的根本病机为心肺气虚,水饮停聚,瘀血阻络。《金匮要略》云∶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本病人年老病久,正气亏虚,病机复杂,其标是水饮、瘀血阻滞,非单纯活血或化饮消痰能治。观病人正气亏虚,五脏俱衰,气虚运血无力,瘀阻心脉则心悸胸闷;气不化水,水湿泛滥,水饮内停,水液趋下故双下肢浮肿,膀胱气化无力则小便量少。水饮停肺,肺失宣肃,故咳嗽,吐少量白粘痰,饮停胁下,故不能平卧,肺肾气虚,摄纳不固则喘息。本证当为本虚标实证。气虚血瘀,水气凌心肺,湿注下肢,病情较急,需标本兼治,扶正祛邪。在治疗上益气活血,利水消肿为法则,用葶苈生脉五苓饮。此方有生脉散、五苓散化裁而来。五苓散力水渗湿,温阳化气,通利小便,猪苓,茯苓,泽泻利水渗湿,白术健脾燥湿,桂枝助膀胱气化。生脉散益气生津养阴,用人参大补元气,气化则水行。黄芪益气健脾利水,葶苈子泻肺平喘,通利水道,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诸药配伍,共同起到益气活血,利水消肿的作用。


上一篇:心悸
下一篇:胸痹真心痛热毒痹阻证